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田間筆記 馬鈴薯種植 垜田

11月下旬種的馬鈴薯,種下約60天,因被雉雞翻出,看到那麼大的個頭,只好撿回來吃了,當真香Q好吃。兩個人分食一顆馬鈴薯煮魚,一碗青菜,配上一碗紫米糙米黃豆燕麥混合煮的味噌粥,一餐就打發了。吃完了飯,好戲上檔,李少紅的2010新紅樓夢,說來這是第三次看了,還是看不膩,要說的是,我是從紅樓夢學著看人的,大戶人家的人多,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的層級與細節,因而每次重看紅樓夢都有新的發現,襲人曾說賈寶玉對人總是陪著小心,就是此意。


這是第二次種馬鈴薯了,之前種的馬鈴薯,個頭小,撿回來作下一次的留種也就差不多了,沒什麼可吃的。這一次從馬鈴薯發芽,種植都費了一點心,因而有此收穫,在此書寫為記。

靜置發芽的馬鈴薯,芽點長到約一公分長,不銹鋼刀以火烤過,冷卻,把芽點切下來,芽點放在衛生紙上乾燥,約4~5天後移到土壤裡種植,切剩的馬鈴薯先不急著丟,它還會繼續冒芽,可以留待第二回的種植。我以四顆馬鈴薯的芽點就種了約40株馬鈴薯。

土畦上挖穴,將馬鈴薯芽置於穴中,薄覆些土,日日澆水,陽光大時澆水頻率需高些。就算是旱作,花生黃豆小苗時,我還是要澆水,直到植株夠大,已能自我遮蔭,讓表土保持潮濕,才減少澆水頻率。

當馬鈴薯枝條抽高,我會在穴中放一些乾草或乾樹葉,如圖,可以保濕,在接下來的覆土動作時可以減少土壤的壓力,因為這裡的土壤黏滯不透氣,故而有此動作。

等馬鈴薯枝條更高,葉子更茂密時,開始用鋤頭幫馬鈴薯覆土,但要小心,不要壓著枝條。覆土後,可以減少澆水頻率,三五天澆一次即可,如果陽光不大,甚至不澆都可,種植60天後,馬鈴薯的葉子已略顯老葉狀,沒有新葉產生,這時挖開就有馬鈴薯了,可以慢慢的嚐鮮了。


第一步,穴植。第二步,覆乾草。第三步,覆土。

我家的垜田。大陸拍的"舌尖上的中國"有一集講到興化垜田,我曾上網由google earth的照片及地貌去研究垜田的形成,也常看世界各國,甚至沙漠地區的農業景觀,挺有趣的,農民啊就像是大地的繪者。話說中國的農民是全世界少有的優秀農民真是一點不為過,他們因時因地發展不同且多樣的農耕方法,又因大陸地大,土地種類各形各色,因而有各式各樣的農耕方法,垜田即是其中一例。

照片來源取自google earth

興化垜田就在江蘇揚州附近,其實它就是利用河川口的淤積開河道,淤積土便成良田,想像著把威尼斯的房子都變成田就是了。居民都是划著小船去照顧自己的田。我們家的田地是旱地,固然無法蓄水划船,但把土地挖成一塊塊,等噴灌水來,池塘水位增高之際,把水引進我們家的芋頭田還是可以的。這樣我就不用守著芋頭田澆水,就算長時間不在家也無妨。今年秋天,就等著紅燒芋頭了。至於芋頭的種法一如馬鈴薯也是穴植覆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