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電影 印巴冤獄 SARBJIT


真實的事件,發生在印巴邊界的一個印度小村莊中。那個時代,印巴分治之後,印巴邊界還沒有用鐵絲網分隔開來,兩邊的村民很容易因越界,被兩邊的軍警給抓走。而那個紛擾的年代,印巴的意識形態導致衝突升高,縱使他們有著同樣血緣與文化,因為一些組織的滲透,利用兩邊年輕人的血氣方剛,爆炸恐怖暗殺頻仍。

在這個小村莊中,一個年輕的爸爸,因晚上與朋友在邊界處喝酒,酒後不小心越界,便被巴基斯坦的遊騎兵給抓走了。

一個小村莊的村民被抓走,這樣的事件,跟印巴之間正在上演的軍火較勁,核武較勁,恐怖暗殺事件頻頻,似乎微不足道。但這位年輕的男子,一如世間所有人,對他的家人有重大意義,國家之間的較勁,跟小老百姓的情感,是無謂的,是多餘的,是紛擾的,是沒有意義的。

可以知道弟弟的境遇一定悲慘,正如兩邊各自拘押的人口,巴基斯坦抓了印度~400人,印度抓了巴基斯坦約200多人,這一關,就是20年,30年,沒完沒了,因為巴基斯坦一直有統治不穩的狀況,導致後續塔利班暴力份子進駐,人權更是受到侵犯,塔利班被吸收的成員都是很年輕的人員,可以知道弟弟的悲慘境遇。

在我們這個地球村中,最近各個主權國家又開始軍火較勁,南海風波又起,我覺得有較勁軍火的,不如多拍一些這樣的片子,消彌仇恨,增進了解。



本是同根生 印巴分治血腥史


喀什米爾戰爭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華人的故事 3 士

日本電影「切腹」是以瀧口康彥(日語:滝口康彦)的原著小說《異聞浪人記》為底本,1963年由小林正樹拍攝,2011年,同樣的主題,三池崇史又再拍攝了一次,片名「一命」。講述的是德川家康結束戰國紛亂局面之後,將日本的政治重新布局,權力集中到幕府,第三代將軍再次地集中權力,處置某些他不喜歡的諸侯藩主,以致他們底下的武士失去依賴的主家,變成浪人的故事。這部片很能顯示出日本人的性格,他們性格中帶有毅力與堅持,但也有著冷漠與無情。影片的說明請參考以下連結。看完這兩部片後,卻讓我饒有意興的遙想起兩千多年前,中國也有「士」。

中國古代也有士,中國的士也配劍,例如馮諼的「長鋏歸來兮」,他在彈劍唱歌。在西周時期,士是宗法制度的產物,參見以下「中國古代的士」。東周後,這些原本的諸侯國全亂了套,君不君,臣不臣,大國恃強凌弱,吞併小國,因此很多權力鬥爭下失勢的人,或被吞併國家的士子,就失去了賴以維生的地位與家業,到處流浪討生活。說到這兒,就跟上面串起來了,日本有流浪武士,中國歷史上也有流浪士子。但是這些流浪士子的命運如何,說起來他們的故事可真不絕於史,很多的故事被記錄下來,戰國四君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都養士,孟嘗君的食客據稱有數千人,而且孟嘗君不端架子,與門下食客共食,也就是吃一樣的東西。這些食客,有的真有本事,有的不甚了了,雞鳴狗盜皆可充數。說到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華夏人之所以是華夏人,從兩千多年前就是這個樣了。

當年齊國還有「稷下學宮」,那可真是當時的國際大學,有來自各地的士子在那裡就學交流,孟子也曾去那裏講學,還有來自各國的客座老師。

孔門的言談中,對士有多種定義與描述,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士,是以什麼樣貌立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所接受的教導是,「禮樂射御書數」。士的品性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穩定國家社會的士,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流傳不絕,以一種精神品格繼續在歷史中延伸,以致後代的文天祥史可法等皆以死來表彰忠義,縱然大勢已去。這些信徒們,就像孫悟空帶了緊箍咒般,對教條無法違背,不敢抵抗,忠誠信守。

各國以養士為風氣,士也帶來了各地各國的文化,訊息,秦國也接收了一些著名的謀士,商鞅,張儀,李斯,韓非,而就是這些人促成了秦國的強大,最後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士的精神世界已經過去,今天我們只能以忠、孝、仁、義等字彙去遙想過去了。


參考




中國傳統兵制與戰術的演化,上古,春秋篇http://mdc-blog.blogspot.tw/2010/01/blog-post.html

華人的故事 2

為什麼華人沒有走入其他民族保護神的統治模式呢?或許,我認為,也歡迎大家提供想法與證據,在於歷史上曾有一個的國家,他們的領導人在打敗商,樹立了領導地位後,採用了這個方式來建立統治架構,制定民俗,從此華夏民族就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當然禮教的繁衍,就像現在的宗教一樣,也有各種派系,各家說法。到運作極其繁複時,甚至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因為太繁複了,庶人只知道基本法則,用刑比較快。還有一說,「禮教吃人」,這就真的很悲慘了。周朝這套做法,延續了約400年後,終於到了禮崩樂壞的境地,然後才有孔子想回復到周公制禮作樂那個時代的想法,孔子沒有成功,他的學生也沒有成功,但是他跟學生之間的對話錄卻傳了下來,他們之間的言談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也影響了周邊的國家,包括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以及各國所在的華人區。

華夏民族的統治者在春秋戰國時面臨國家政體的失序,在東周的時期,曾有一場延續百年的大辯論,諸子學說輩出,如我們所知,最後是法家勝出,幫獨裁君主打下基業,因此秦統一諸國,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但獨裁的君主,一旦拿到權力,不知節制,得意忘形,因此很快失去江山,後代帝國,因此戒慎。好在諸子百家的學說提供很多方法供他們撿擇,儒家,道家,法家,各種方法審時度勢而用。

在中國的社會階層中,皇權是至高的,統治權柄也來自他。次高的是士子,也就是讀書人的泛稱。再來就是國家內部的生產者,農、工,最後才是商人。在這種社會地位區分下,即便讀書人的體系不大,也起著穩定社會的作用,這些士子從小被教導著要「民胞物與,仁民愛物」等崇高的精神,等他們出仕後,也秉此精神做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如此高的道德境界,而且就算要能達此境界,也要一段時間修練,所以,用禮教規範的社會,常常很假,「偽君子」、「假道學」的稱呼皆說明此種現象,紅樓夢裡賈寶玉最討厭的也是這類型的人,又因社會中存在著父、子、長、幼、男、女、尊、卑等的社會階級,所以也存在著壓抑,在紅樓夢裡,作者有意打破這樣的層級,表明人之所以被尊重,應該是他個人的修養、作為、見識而被尊敬,不是他的社會層級,賈寶玉跟他的丫環,就像姊妹一樣平等對待,但彼此又緊守著社會的禮儀規範,這就是大家族的體統,沒有這層就亂套了。

在我這個年紀是學過論語孟子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依照孔子所說的,貧富只是一種經濟狀態,卻不是社會地位的標準,人生的樂事在於學,在於知心好友,在於認識優秀的好學生,人生的成就在於,立德、立言、立功。…..在這樣的文化教材中薰陶多年的我,高三時開始讀孫文先生的三民主義,授課老師有一次心血來潮,對我們講述各種主義的特色,包括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三民主義,但他沒有指出主義名稱,然後他要全班同學舉手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主義,結果,我投了共產主義一票,而且有不少同學也投了共產主義一票。這個充滿理想的主義,是我這個受過中國文化薰陶之後的青年的選擇,一點都不訝異,受孔孟思想薰陶的讀書人,永遠與廣大的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孟子早就為我們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啦!投票的年紀,我還是個充滿熱血與理想的年輕人,什麼叫深思熟慮是還不知道的。

以上的說明,不知可不可以解釋國共內戰的結果?當年很多的熱血年輕人,都跑去投奔共產黨,為廣大的老百姓謀福利去了。資本主義是什麼?如果問當時的中國讀書人,他們可能會鼻子噴著氣的說,不就是商人的那一套嗎?



參考書籍: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紅樓夢,儒林外史,黃仁宇的歷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