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的統治者在春秋戰國時面臨國家政體的失序,在東周的時期,曾有一場延續百年的大辯論,諸子學說輩出,如我們所知,最後是法家勝出,幫獨裁君主打下基業,因此秦統一諸國,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但獨裁的君主,一旦拿到權力,不知節制,得意忘形,因此很快失去江山,後代帝國,因此戒慎。好在諸子百家的學說提供很多方法供他們撿擇,儒家,道家,法家,各種方法審時度勢而用。
在中國的社會階層中,皇權是至高的,統治權柄也來自他。次高的是士子,也就是讀書人的泛稱。再來就是國家內部的生產者,農、工,最後才是商人。在這種社會地位區分下,即便讀書人的體系不大,也起著穩定社會的作用,這些士子從小被教導著要「民胞物與,仁民愛物」等崇高的精神,等他們出仕後,也秉此精神做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如此高的道德境界,而且就算要能達此境界,也要一段時間修練,所以,用禮教規範的社會,常常很假,「偽君子」、「假道學」的稱呼皆說明此種現象,紅樓夢裡賈寶玉最討厭的也是這類型的人,又因社會中存在著父、子、長、幼、男、女、尊、卑等的社會階級,所以也存在著壓抑,在紅樓夢裡,作者有意打破這樣的層級,表明人之所以被尊重,應該是他個人的修養、作為、見識而被尊敬,不是他的社會層級,賈寶玉跟他的丫環,就像姊妹一樣平等對待,但彼此又緊守著社會的禮儀規範,這就是大家族的體統,沒有這層就亂套了。
在我這個年紀是學過論語孟子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依照孔子所說的,貧富只是一種經濟狀態,卻不是社會地位的標準,人生的樂事在於學,在於知心好友,在於認識優秀的好學生,人生的成就在於,立德、立言、立功。…..在這樣的文化教材中薰陶多年的我,高三時開始讀孫文先生的三民主義,授課老師有一次心血來潮,對我們講述各種主義的特色,包括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三民主義,但他沒有指出主義名稱,然後他要全班同學舉手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主義,結果,我投了共產主義一票,而且有不少同學也投了共產主義一票。這個充滿理想的主義,是我這個受過中國文化薰陶之後的青年的選擇,一點都不訝異,受孔孟思想薰陶的讀書人,永遠與廣大的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孟子早就為我們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啦!投票的年紀,我還是個充滿熱血與理想的年輕人,什麼叫深思熟慮是還不知道的。
以上的說明,不知可不可以解釋國共內戰的結果?當年很多的熱血年輕人,都跑去投奔共產黨,為廣大的老百姓謀福利去了。資本主義是什麼?如果問當時的中國讀書人,他們可能會鼻子噴著氣的說,不就是商人的那一套嗎?
參考書籍: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紅樓夢,儒林外史,黃仁宇的歷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