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也有士,中國的士也配劍,例如馮諼的「長鋏歸來兮」,他在彈劍唱歌。在西周時期,士是宗法制度的產物,參見以下「中國古代的士」。東周後,這些原本的諸侯國全亂了套,君不君,臣不臣,大國恃強凌弱,吞併小國,因此很多權力鬥爭下失勢的人,或被吞併國家的士子,就失去了賴以維生的地位與家業,到處流浪討生活。說到這兒,就跟上面串起來了,日本有流浪武士,中國歷史上也有流浪士子。但是這些流浪士子的命運如何,說起來他們的故事可真不絕於史,很多的故事被記錄下來,戰國四君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都養士,孟嘗君的食客據稱有數千人,而且孟嘗君不端架子,與門下食客共食,也就是吃一樣的東西。這些食客,有的真有本事,有的不甚了了,雞鳴狗盜皆可充數。說到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華夏人之所以是華夏人,從兩千多年前就是這個樣了。
當年齊國還有「稷下學宮」,那可真是當時的國際大學,有來自各地的士子在那裡就學交流,孟子也曾去那裏講學,還有來自各國的客座老師。
孔門的言談中,對士有多種定義與描述,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士,是以什麼樣貌立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所接受的教導是,「禮樂射御書數」。士的品性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穩定國家社會的士,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流傳不絕,以一種精神品格繼續在歷史中延伸,以致後代的文天祥和史可法等皆以死來表彰忠義,縱然大勢已去。這些信徒們,就像孫悟空帶了緊箍咒般,對教條無法違背,不敢抵抗,忠誠信守。
各國以養士為風氣,士也帶來了各地各國的文化,訊息,秦國也接收了一些著名的謀士,商鞅,張儀,李斯,韓非,而就是這些人促成了秦國的強大,最後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士的精神世界已經過去,今天我們只能以忠、孝、仁、義等字彙去遙想過去了。
參考
中國傳統兵制與戰術的演化,上古,春秋篇http://mdc-blog.blogspot.tw/2010/0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