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坂上之雲 觀後感


以司馬遼太郎的小說為底本,描述的是一戰前後,日本及世界的變局。

那個時代(明治),對日本來說,就像坂上之雲(斜坡上的雲),風起雲湧,變動混亂。在國內,面臨幕府倒台,統治權交替,中間的武士階級崩落,新的秩序建立,新的機會創造。在國外,有西方人的黑船示威,要求開國,新的合約和法規還有待研究。人們看到坂上亮麗的雲,似乎努力爬上斜坡就可觸及,然而斜坡之後是什麼,不會有人太在意,因為大家都走在斜坡上,走在同樣的道路上,而那雲,代表著希望。

日本面臨變動時代,其它亞洲國家亦然。俄羅斯,韓國,中國,南亞諸國,中東,鄂圖曼….。然而歐美各國家的政體,已先亞洲一步,破蛹而出,羽化成蝴蝶。

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歷經數代帝國官僚統制,拖著數億貧窮人口,沒有歐洲政治版圖的風雲詭譎,缺乏刺激,又兼國家本身面臨內在的壓力,更是疲於應付外來的變化。

因為帝國龐大(天高皇帝遠),國家法律管不到之處,以仁義道德及家規家法做統治方法,在這個時間點對上了西方強勁的國家,他們不只船堅砲利,更重要的是,因著對法律條文的服從紀律,使他們的國家能夠從上到下地動員,這些國家,就像年輕靈活的公獅,一口咬住看似巨大,卻行動緩慢,垂垂老矣的龍。

中國的改造雖然緩慢,但旁邊的日本卻成功了,坂上之雲」記述了那個時代的日本。劇中的主角也是串場人,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兩兄弟及詩人正岡子規。兩兄弟在海陸軍中各領風騷,但子規卻是一名敏感懦弱,對詩文美學有高度鑑賞的詩人,他的祖父,本身就是漢學家。雖然生活困窘(戰爭),雖然病痛纏身,在種種困難下,子規仍舊創造炫麗的文學。

每次看到子規的段落,我的心就犯疼。想想中國及印度這樣古老的國家,雖然貧困,人口眾多,上面養著一堆大而無當的貴族官僚,但是,在這些國家之中,還是有著像子規這樣家學淵源的落拓世族吧,他們是文化、美學、文學的繼承者及開創者,卻因為戰爭備受牽連。雖然那時日本民間也是普遍的窮,但至少沒有遭遇戰火蹂躪,而中國就很慘了,從魯迅的文章我可以感覺到他心繫國家人民的無力感,老舍,沈從文,陳寅恪經歷戰爭,卻逃不過文革的迫害,還有更多的人是在戰火中遷徙,出逃,死於流亡生活中。真是浩劫啊!

以中國這個古老政體,過往的數千年,每幾百年就一次政權變更,姑且不說版圖的變化,人命的損失,反覆的upside down,對文化的影響也是可見的,每一次顛覆,就是一次倒退。

重看坂上之雲,看到日本對過去那段歷史的反思,在變動的世局中,有的人守住自己的信念,有的人隨波逐流,如果時間能重新來過,國家人民會怎麼做?

坂上之雲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人民的責任

做為一個人民,在工作之餘,時時引頸瞧盼國家與世界,我認為是人民的責任。

2010茉莉花革命以來,戰火一直沒有被有效的撲滅,反而有蔓延之勢,從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非洲來的難民,紛紛出逃尋找避難之處。剛剛離開家鄉的難民,住在邊境國家時還一心想著回去,但戰火沒有停歇,從故鄉陸續出逃的親友,帶來家園已經殘破的訊息。為了謀求生路,他們四處查詢哪一處國家更符合他們的需求,或已有親友駐在,難民攜家帶眷離開邊境收容所難民營,再次冒風險搭船走路,尋找他們心目中的家園。

20101217日,一名26歲大學畢業,因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從事小攤販買賣的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محمد البوعزيزيMohamed Bouazizi),在政府強行沒收賴以維生的攤車後,絕望的小販在鬧市自焚,此情此景觸發境內大規模街頭示威遊行及爭取民主活動。事件導致當時任總統的班·阿里政權倒台,此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場因人民起義,導致推翻現任政權的革命。--引自維基百科,重新編輯文字。

回顧事件發生的背景,突尼西亞前任總統班·阿里1987年發動同樣稱作「茉莉花革命」的不流血政變,推翻時任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而上臺[14],此後他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連任突尼西亞總統。[15] 1987年起的大約2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長。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旅遊業走下坡,失業率上升。[16] 2010年的調查報告指出,突尼西亞的經濟增長率為3.8%,但失業率達14%,其中又有30%是年輕人[17],另有報導指青年失業率可能高達52%[18]

2010年至今(2016),我們再從維基百科關注突尼西亞的後續發展報導,自從本·阿里政府在2011年被推翻後,突尼西亞經濟受到衝擊,2014年經濟增長率只有1%,到2015年突尼西亞的失業率已升至接近30%,是本·阿里執政時期失業率的近兩倍,青年人失業問題尤為嚴重。[4]..

茉莉花革命

圖片來源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15674.html

突尼西亞之後,陸續引燃了抗議的火花,利比亞敘利亞,巴林,,大多是阿拉伯世界中的獨裁政體,經濟不景氣,宗教因素,外國勢力介入,在在地衝擊這些原本就脆弱的國家組織。

阿拉伯之春

每一個國際社會事件發生時,我習慣性地不隨從媒體的報導起舞,儘管字句中充滿了激情,對暴力衝突、情感道德多有渲染。然而,隨著時間的展開,我搜尋任何從網路上所能得到的數據,拼湊出衝突背後的場景,我不浪費時間在電視機前的口水,自己為自己找出可信的數據,我相信數據指標能引導我們,在人類社會中作合理的調整,避免衝突的發生。當我們看到別的國家發生的悲劇,不能不想想自己立身的基礎,如何能避免悲劇的發生,就是我這篇文字的小小目的。

茉莉花革命的發生,表面上看起來是經濟因素,人民爭工作權,尤其是年輕人。

工作權?乍聽到這個口號,以我漢人出身的背景,我會覺得,工作不是要自己努力去尋找努力去創造的嗎?誰能保證我的工作機會呢?

但仔細去思考伊斯蘭的文化背景,他們的年輕人普遍早婚,如果不早早成家立業,會有著家庭社會以及傳統文化的壓力。年輕人二十幾歲就要養家了,工作不僅是他們收入的來源,也是尊嚴的維護。

我們這裡的年輕人,沒有固定工作,就當個不婚族,或晚婚也無所謂。而且台灣更優渥的是,我們還是有各式各樣的工作機會,大部分的時候,只是我們覺得這個工作不夠酷,或綁住自由。

又,漢人的社會,可以接受男女都工作,在這一點上,我們比較著重現實面的操作,如果男女都是家中經濟的主角,可以增加我們家庭經濟的穩定性。

但在突尼西亞,做為一個伊斯蘭國家,可能不是這樣。看看突尼西亞的人口結構,他主要的人口突出點,落在20-30歲的青年人口,大部分這個年齡已經開始養家了,所以青年失業會嚴重影響家庭經濟。還有基於文化的因素,失去工作的年輕人,也失去了尊嚴。

再次說明我的漢人眼光,如果為了失業及人性尊嚴把國家領導人推翻,讓國家陷入動亂,不是只會讓問題更嚴重嗎?大部分的成熟漢人,他們會支持改革,也會以看似空虛的道德約束國家及社會,但對於政府垮台這件大事,還是持審慎態度的。

世界人口金字塔--突尼西亞,(真不幸,全世界不景氣的時間點,正撞在他們年輕人口的突出點上。台灣20~30歲的人口,在人口金字塔上反而是退縮的,或許這也是一種幸運。)

除了人口指數外,也讓我們再看看其他會影響紛亂的因素,貧富差距指數,看起來突尼西亞還不是最差,跟美國差不多,但美國是一個富裕的國家,他有餘裕可以調節失業貧困,突尼西亞可能就沒有了。

貧富差距 吉尼係數

再看看人口成長率,這一塊就有意思了,可以看到現今世界的紛擾區都跟這張圖表有關係,人口成長率高的地方,紛擾似乎也多些。

人口成長率跟總人口數和人口密度不一樣,總人口數和人口密度反映的是現狀,而人口成長率則是還在持續變化的變因。由圖表可知,歐洲,印度,中國,台灣,日本等區塊,人口密度還是最高的,但人口成長率就持平。或許可以研究看看,這些人口密度那麼高的地方,為什麼可以維持政治的穩定。

其實自2012年起,突尼西亞政府就已經在推行人口計畫了。參看維基百科。

各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列表(2005-2010)
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密度

我們再來看看人類發展指數圖表,看來人類發展指數無法解釋政治穩定不穩定的現狀,其實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北非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在那個區塊中還是相對好的,然而利比亞卻陷入內戰,或許有其他外界的政治干預,這可以好好研究。

人類發展指數

再看看各國的儲蓄率,說到儲蓄,這可是中國老祖宗最擅長的,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國儲蓄率與國家穩定的關係。

我想我大概找到政治經濟穩定的因素了,就算人口再多,就算資源再少,如果生活中能保有小小的盈餘,那麼生活就還是有希望的,再說,儲蓄也是一種國家民族是不是謹慎保守的象徵。這張各國儲蓄列表顯示,儲蓄率前30名,除了石油礦產資源豐富的阿拉伯國家及少數非洲國家外,另有兩個歐洲國家入榜,挪威及瑞士,再就是克勤克儉的亞洲人民了。圖表中,台灣排名25,突尼西亞排名129,敘利亞排名126,烏克蘭164,葉門161,我們的領導,美國,據說自金融海嘯以來,國民也開始提高儲蓄率了,目前排名99

但是,身在台灣的我們也不能太樂觀,儲蓄率顯示的,可能只是成果,不是肇因,它是入與出抵銷的結果。台灣經濟倚賴的是製造出口,又強烈倚賴進口的能源與食物,當全世界的人都搞製造出口,世界的糧食能源價格又飛漲的時候,台灣這個糧食無法自給,又強烈倚賴能源的國家,將何以自處,這還不談台幣可能貶值的效應。

各國儲蓄列表(列表排行前面的國家,政治相對穩定,雖然它們不見得都是富裕國家。)

茉莉花革命至今已過去五年,它的後續效應還在持續的發展中,突尼西亞雖是引爆點,因他過去所建立的國家社會體制,現在已經有一個堪稱穩固的對話平台,又加上沒有那麼多的外國勢力介入,文化認同的力量會讓他們漸漸重返秩序。

何清涟 : 突尼斯宪政的“路径依赖” - 阿拉伯之春三周年回顾(1
何清漣: 埃及制度變遷中的「結構鎖定」 - 阿拉伯之春三周年回顧(2
阿拉伯之春与2015诺贝尔和平奖

如果現今經濟不景氣及高失業率是全球性的問題,那麼就經濟學理來說,景氣有辦法被刺激嗎?就好比區域性的飢荒可以由其他區域營救,全面性的飢荒要怎麼營救?

在古代,應付天災最好的方式是儲蓄,在天災發生的時候,儲蓄就拿出來消費。放在今天,經濟景氣時儲蓄,經濟不景氣時消費,是很合理的應變方式。而且在景氣好的時候,不過度消費,也不會製造假的需求訊息,造成資源的浪費。

行筆至此,讓我們再一次回顧,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我們現在還會覺得這些契機真的是阿拉伯之春嗎?如果時光可以倒回,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藉由這一次的革命,我想各個國家都應該好好去思考這個問題,在事件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時以前,我們,(包括政府與人民),都應該做好風險控管。由上面的圖表連結,我們可以隨時檢視,眾多的數據也已擺在眼前。

在我們家,多次的議題討論中,有一點結論是得到共同肯定的(共同的認定不太多)人都是自私的,所謂的人道也只是有餘裕的時候才能做的事,所以國家人民平時就當自立自強,不應當過度樂觀地倚賴社會資源,避免社會餘裕所累積起來的一點人道,因濫用而破產,這就真的是災難來臨了。

在此,也祝福我們熱情樂天且善良的伊斯蘭同胞們,希望你們的國家能早日脫離苦難的深淵。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閱讀分享 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

進入黃仁宇先生的歷史世界,怎麼說呢,它是一個很恢弘的世界。從他的歷史觀察角度,任何的歷史事件,不再以非黑即白的道德做結。他以他的人生經歷及豐富的學問做背景,幫我們鋪陳一幕幕的歷史場景,當我們置身於其中,會看到歷史彷彿是一場大戲,在我們面前生動的搬演起來,從上面的皇帝百官,到下面的販夫走卒以至芸芸眾生,他們都動起來了,我曾跟JS說,是的,黃仁宇先生的歷史,是情境歷史

但要打造黃仁宇先生的歷史眼界,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可以說是站在中國歷史的長江大浪上,又碰巧與來自太平洋彼岸的洋流衝擊揉合激生出來的歷史眼界。但黃仁宇先生獨特的歷史眼光,並不在翻滾的大浪中尋求歷史事件的軌跡,他引領我們溯游而上,在離開主流的支流上,看似平靜,看似尋常的地方,卻蘊含著東西文化衝擊中,中國節節敗退的根由(參看萬曆十五年)

由於黃仁宇先生年輕時的從軍經驗,在基層與高層中,(他任參謀,故而有機會在高層與基層間做事),他觀察中國軍隊的形成。與美國不同的地方,美國有現代化的軍事設備,嚴實的軍事訓練,重視後勤與補給,這些都與當時中國的軍隊不同。因為資源的不足,中國的兵員補充還在用拉夫的方式,除此以外,中國還有各立一方的軍閥,這些軍閥各有各自的算計及利益,可以想像,當時的中國軍隊組成,就像宮崎駿卡通中霍爾的移動城堡」一樣,而彼時國民黨軍事委員長蔣介石,就是指揮這樣的軍隊對抗日本,他不是軍令一出,號令如山,而是有無數的妥協,利益分配,與不切實際的承諾。蔣介石的困境,也可以從他在西安被張學良綁架一事可知。(參看放寬歷史的視界」,「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p.s.日本可說是除美國德國以外,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軍隊,他們的強,來自於他們的文化與傳統,美國為了終止與日本的纏鬥,還動用原子彈,原子彈傷及無辜平民,至今還在討論紀念。參看菊花與劍)

黃仁宇先生帶著他的中國背景到美國念書,他浸淫在美國的文化中,(打工賺錢,也觀察美國文化),師從數位指導教授,也從各個教授的教學中擷取精粹,這些歷練與他過去的經驗讓他明瞭東西之間的差異,他不從單一的歷史事件去論述歷史發展的緣由,卻從情境歷史去述說歷史的必然。遙想當年,滿清末年的改革派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約當同時期,日本也進行明治維新,我們知道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然而這只能用日本改革成功,中國改革失敗做結嗎?或許我們更應當深入了解,為什麼失敗?輕易的做結論,無助於反省。黃仁宇先生同時用顯微鏡及望遠鏡的治歷史方法,開啟了我們觀看歷史不同的角度與方法。

治史離不開人性,觀看歷史的角度,也不能沒有文化的背景,這也是黃仁宇先生所要提醒我們的。過往中國的史官總把最高領導者當作神,既然是神,三歲小皇帝的淘氣,14歲皇帝的叛逆,也就很難去解釋,並輕易地認為是悖德。而國外的治史者,看中國的歷史,也應避免從他們本身的文化背景去解釋中國的歷史事件,應從東西兩方的背景,風俗,文化,哲思來理解。

先生的回憶錄也讓我感慨良多,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但看看現在紛紛擾擾的世局,讓我更關注歷史,希冀從過去得出一點現在及未來的引導。近幾年來,美國插手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的國家領導,引發本世紀大量的難民出逃,日前看慈濟在土耳其的難民安置協助,雖然個人也跑去捐了一點點錢,但回家上網看利比亞格達費的事件,心中實在難過。我認為,就公理上,美國應該多出一點錢給慈濟做人道救援,以彌補他對這些難民的虧欠。

再說,從黃仁宇先生切身的觀察,他見過蔣介石,且以他做為一個成都中央軍校的學生及下層軍官,他有近身的觀察經驗,由此再對比美國將領對他的長官及蔣介石的批評,(這些批評,會影響美中事務),他認為這些批評,有有失公允的地方,而這隔閡,他認為不在道德,而是文化。那麼從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出發,我們觀察美國插手中東事務,就有可能存在因文化的傲慢而導致的誤解,這些誤解也讓布希被丟鞋子,讓美國中東的和平進展頻頻受挫,我個人覺得,美國應該更謙虛一點,尤其在引發了那麼多的風暴之後,也應該做出補償,和平善意更勝於武力角逐。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難道我們的生命不屬於我們自己?....談生命的自主權。

1981年夏,這年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年度,打開維基百科,看看1981年所發生的事,…..黛安娜王妃嫁給查理王子的世紀婚禮,美國實行401K退休福利計畫,IBM推出首部個人電腦,美國總統雷根被行刺,首批絕食的愛爾蘭共和軍全部死亡….。這些事情對那時候的我來說都不是重要的事,因為那年,我考上大學,我是一個大學生了,即將離家自立,也憧憬一段不一樣的人生。然而,在此之前的1980年寒假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情引起了爸媽的關注,我不知道父母親是怎麼串連的,大概是因為我即將前往同一個學校,透過報紙的報導,他們注意到那個事件,此即清大學生山難事件,三名學生魂斷奇萊山。我的父親對我說,以後去那個學校,不可以參加登山社爬山。

維基百科 奇萊山

我得承認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我並不叛逆,也不愛辯論,只是認為這件事是我自己的事,我已成年,有權決定自己的事,也負起自己當負的責任。然而當時雖是這麼想,到真正的獨立自主之前,我明白,我只能謹慎為之。

中國人的觀念,普遍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就是因為那麼強烈的父母子女所有權觀念,民間神話故事裡的三太子哪吒,他要借割骨剔肉,償還父母親所賜的肉身,然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在我所認識的人中,有的父母,連孩子去捐血,都認為是一種傷害身體之事,心中多有不捨。

中國人對家族親族的向心力是世界有名的,這要根源於中國人的傳統,親親而仁民,所有道德的本源就在孝順。過往,這樣的想法,也算是維繫社會的一種方法,但今天,我們得想想,這樣的想法,是否與現今的價值體系,有著什麼樣的衝突,是順從父母為先呢,還是自我意識為先。

上了大學後,我沒有刻意去參加什麼登山社,但大學畢業時,卻也去爬了大霸尖山,從此開始對登山活動感興趣,每隔一陣子,就去走幾座百岳。至今回想,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在報名登山活動時,可沒想起萬一在山上掛點了怎麼辦,這可算是我的疏忽,應該跟父母說明,爬山是危險的,但我喜歡爬山,也認為生命的掌控權是我自己的,我會好好愛惜它。

至今還記得,有一年開車帶媽媽去合歡山,遙遠地可以看到奇萊山,我伸長手臂指著奇萊告訴媽媽說,我曾經去爬過那座山,媽媽驚奇地看著我,沒想到這個平日懶在家裡看書,哪裡也不去的女兒,曾經走過那麼高遠的山,她羨慕地對我說,如果她再年輕一點,也想去爬那座山。

台灣的山是新生代的山,山形較為陡峻,每登一個百岳山頭,都要走上好一段路才能抵達,這中間的道路,有時隱僻,有時泥濘,有時陡滑,長路漫漫,氣喘連連,其中的辛苦,真不為外人道也。這跟在歐洲登山不一樣,歐洲的山,有的地方還有纜車,上到山頂,展望良好,縱有一兩座陡峻的山頭,你在攀爬的時候,大家也都還可以看到,就像電影北壁」所呈現的。但台灣的山就是不一樣,它的道路就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除了少許的良好展望,大部分的時間,你只是背著沉重的背包,聽著自已的喘息與心跳聲,努力跟上隊伍,說是行軍打仗還差不多,山路既長,受傷骨折,高山病發,都沒有辦法立即下山,何況行動不便,也會讓同團的人風險增加。清大登山社三名死亡的學生,被發現時,屍體是在一起的,這就引發人聯想可能發生的許多故事,三人中有沒有人是可以有體力回來並保住性命,但他選擇跟落難的隊友共赴黃泉。


近年來,台灣的年輕人,也開始追尋戶外探險的樂趣,除了樂趣外,還帶著一種自我挑戰的精神,這種自我挑戰的精神,不僅在同儕之間有著較量,也代表著自我的解放,不可否認的是,既然是挑戰,它就有某種程度上的風險。

按我前面所言,傳統中國人認為子女是為父母所擁有,那麼孩子就不應該去登山冒險,因為你的肉體與生命不屬於你,它屬於你的父母。我這麼說一定會有人覺得,都什麼時代了,怎麼有這樣的思想。但,有沒有一個兒女,在做冒險活動時,曾跟父母說明,你可能會喪命,你可能會在山上失蹤,屍骨無存,在父母的認知下,他們還鼓勵你去爬百岳。台灣的父母,除了有些自己早年就喜歡爬山,有攀登百岳的經驗,大多數的人,可能認為挑戰百岳,就像去爬郊山吧!他們無法理解,每一次的山難救助,要動員的人次,要耗費的辛苦,而這一切苦勞,都還只是無償的熱心而已,如果家長也跟著山難救助人員一起進山搜救,我想應該沒有人不被感動的。

台灣就曾經發生,美軍軍機撞山,日本組織搜救隊,結果搜救人員卻發生二次山難的事情,所以就算是搜救,也是要冒生命危險的,這些有人理解嗎?

維基 三叉山山難

我們華人,在事件發生時,常常喜歡找尋道德上可供譴責的人、事、物當做出氣筒,卻不思尋求事件本身有無可供日後避免悲劇的技術方法事情的演變常是正反兩方的打嘴砲,然而凡事都以道德作結是沒有辦法解決事情的。

在我還是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時,一天從宿舍的公布欄走過,看見公布欄上有一則訊息,「徵求目擊者」,事件的緣由是,一天晚上,在一條道路上發生車禍了,一位熱心的人打電話叫救護車送傷者到醫院,然而傷者死了,這位熱心人士卻被家屬以車禍嫌疑人告上法院,因而這位先生或小姐在各處貼單,尋求目擊者。當年不像現在到處都有監視器,而那條路就我所知入夜後人車稀少,我憐憫那位熱心的人,也擔心此例一開,未來就沒有人敢再當熱心人士了,社會的冷漠將因此而來。雖然人命損傷會造成家屬的傷痛,但切莫以此傷痛去製造更多的不正義。

張博崴山難事件

最後,我想以紀伯倫的一首詩作為這一段文字的結尾。

「孩子」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庇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

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你們可努力倣傚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

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s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 Kahlil Gibran, "The Prophet"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日影片「祖谷物語」觀後感

照片來自網路 http://yousakana.jp

影片一開始,是冰天雪地裡的一場車禍,一個老人家,意外地在車禍現場,一片大雪茫茫中,看見一個小嬰孩在雪地上爬,嬰孩天真可愛的笑容,與天地之間的蕭颯肅穆成了鮮明的對比。老人將小嬰孩抱回扶養,展眼間嬰孩變成一個美麗的少女,也是影片中的串場人。

影片以半寫實半魔幻的方式展開,將近幾十年來,日本山林鄉間村民的生活變化娓娓道出。鄉下的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迷惘,對外面世界的憧憬,以及面對村人朋友一一外移的落寞,一個老婆婆甚至以縫製人偶模型來思念她身邊陸續消失的朋友。相對外面世界的快速變遷,村子也以緩慢的速度跟進。

村莊的年輕人口不斷外移,反方向也來了一些從世界各地湧進的都市人口,他們在村莊裡形成一個社群,自耕自食,搖滾彈唱,建構一個跟周遭村民不互相容的群落。都市的難民,一個農村青年這麼形容他們。

因為道路的開通,引發山林保育的問題,環保人士和公路單位對峙著。另一方面,切望和外界相通的農村青年,駕駛著跑車,在道路開通時,飛馳而去。

穿插其中的,還有野鹿捕獵的段落。魔幻畫面中,老爺爺對捕殺來的野鹿,珍惜地分割鹿肉,當做食物。而村民的獵捕,則是因野鹿傷害農作物,鹿肉只是掩埋。

沉默的老爺爺,就像舊時代的厥遺,他的無聲,也是因為找不到共同的話語吧!當他看到一位從城市裡來的年輕人,默默地在土地裡工作著,他一度駐足,然後還是無聲地走了,這短暫的停留,道出了他們之中,僅存的一點相似性。

爺爺晚年,身上長出一片片的厥類及地衣類的東西,或許是作者借以暗示,人類的回歸,回歸土地,回歸做為其他生物的養分,是天經地義的事。

從城市裡來的年輕人,一開始拿著相機到處拍照,也加入社運團體,也加入狩獵團體,也幫忙農活,最後在一塊休耕的農地上忙碌起來。一開始的收成是悽慘的,還遭野鹿荼毒。然而,他用各種方式在農村裡存活下來,包括偷竊,採集,甚至別人的施捨…..

女孩在城市圳溝旁看到從故鄉流出來的人偶,因為工作的無著,她回到故鄉。在往爺爺家的小路上,她看到在田裡工作的年輕人,經過這麼些年,當然已不年輕了,驚訝之餘,她喊出了,「爺爺!」。然後鏡頭越拉越遠,遠到可以俯瞰整座山頭,山頭上一撮一撮的房舍,房舍旁一小塊一小塊的耕地,當然都是休耕的,長滿了草,可以想像,過去的時光,有多少人倚賴這一點點的耕地度日,養家活口

的確,回歸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夢幻,只有在土地上辛苦耕耘,流下汗珠,不計一切的堅持,才能在農村留駐,來自城市的年輕人,放棄的又何止是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只是做為人類的我,生活總是不甘寂寞,這時我又想到,宮崎駿的動畫「風起」,片末,他拋出一個問題,「是有金字塔的人類較好?還是沒有金字塔的人類較好?」宮崎駿給出了他的答案,只是,代價是什麼? 顯然,他也已了然於心。

對我來說,做為一個人,在世間走一遭,就像劉姥姥入了大觀園。對於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我屢屢驚奇,人類所創造的歷史,我屢屢感傷,人類精湛的思想,也讓我知道,人跟其他生物不同之處,在於深刻的思考。

雖然過去有著純樸,及與天地合和的生活型態,然而我還是戀慕現在這個時代啊,雖然它有那麼多的不完美,但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從古至今,只有這個時代,我們有了「多樣化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