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Agora/風暴佳人/城市廣場/時間之霧 觀後感

曾經到希臘自助旅行,當時曾訝異很多精美的石雕像不是沒有頭,就是只剩頭,肢體也多被破壞,早期的希臘神殿也多殘破,戰爭或許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人為蓄意破壞才是主因。當年旅行時並不知道這一段歷史故事,直到看了西班牙導演阿雷漢卓阿曼納巴拍攝的Agora一片,才知在西元四世紀時,在希臘埃及兩地區的羅馬行省,曾發生這樣的故事。要交待這段歷史的過程有點冗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附錄。電影中的人物是真有其人,羅馬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曾經風華一時,多種族群在此群聚,多種文化在此激盪,但隨著羅馬的統治能力衰退,也影響到各方權力的爭鬥,這其中曾被羅馬帝國特意保護,並視為文化珍寶的古希臘藝術、邏輯辯證、哲學思維、科學發展,因政治及宗教的衝突被破壞。電影描述著當風華多時的希臘哲學家退位後,無力回天的羅馬帝國跟著歐洲地區一起走入黑暗時代。

個人無意在基督教破壞古希臘羅馬文明上著墨,歷史上不文明破壞文明的故事也所在多有。宗教團體大到一個程度後,干預政治,發展武力的事,在歷史上也時有聽聞,就我所知,中國、日本都發生過。電影中基督教暴徒抓走希臘女哲學家並殺害她的事件,彷彿就像善良的耶穌基督被戴上荊棘冠扛著十字架走向死亡的道路一樣。讓我深思的是,處死耶穌基督的人,跟數百年後處死女哲學家的人是同樣的人,這樣的人也處死了蘇格拉底,也處死了聖女貞德,也迫害了哥白尼、伽利略,如果這樣的事情是不對的,那麼當時做這樣事情的大多數人民豈不是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然而這就是人哪,沒有獨立思維的能力,人云亦云,習慣依賴黨派社群,看似可親,其實可怕。



  
有關風暴佳人的網誌分享

羅馬帝國簡史(BC27~AD476,西羅馬帝國中止的年限,在這之前羅馬帝國已經分裂成好幾個區塊了。)

耶穌基督生平前6年29年前5年29年前4年30年2年36年

使徒保羅生平(西元前5年-西元67年)

君士坦丁一世(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少數羅馬沒有橫死的皇帝之一,就是從他開始改立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以下引用維基百科:(在位期間從306年337年。曾在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宗教。其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於330年羅馬帝國首都羅馬遷到拜占庭,並將該地改稱新羅馬。)

與此同時的埃及地區,作為羅馬行省的埃及是如何呢?,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公元前30年,屋大維在擊敗其勁敵馬克·安東尼,廢除其情婦——克婁巴特拉七世埃及女王之位後,吞併了托勒密埃及,並將其納為羅馬的一個行省。作為羅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島之外現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鄰克雷塔和昔蘭尼加行省,東接猶太行省(後為阿拉伯行省)。埃及行省是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穀物生產地。
…..
從尼祿統治時期開始,埃及享受了持續一個世紀之久的繁榮。不過此時也爆發了希臘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宗教衝突,這一情況在亞歷山大港城特別嚴重——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攻破之後,亞歷山大港便成為了猶太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圖拉真統治時期,埃及爆發了猶太人的起義。這場起義導致了羅馬對亞歷山大港的猶太人的鎮壓,其利益也被剝奪殆盡。不過不久之後,該處的猶太人由回復了往日的生機。哈德良在其統治時期曾兩次巡視埃及,並建立了安提諾波利斯城,以紀念其溺水身亡的愛人安提諾烏斯。從其統治時期開始,埃及各地都興起了營建希臘羅馬式建築的熱潮。
…..
羅馬治下的埃及行省,多次爆發統治者與猶太人,統治者與基督徒,基督徒與傳統信仰,基督徒與猶太教徒的衝突,甚至統治者內部的爭權奪利,這種混亂的場面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更加失控。本片Agora的年代背景就在四世紀末,海巴夏 (Hypatia,約370415 AD)就是生活於那樣的時空下。

羅馬帝國版圖 AD117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基督教創始起源
按照《新約》說法,猶太人耶穌在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猶太省地區傳道。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為真理作見證(約18:37)、教導人「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利19:18,民15:37-41,申6:4-911:13-21)、先求天父的國和他的義(太6:33)等道理。

根據基督教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蹟,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這使得羅馬帝國下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會因而得罪羅馬政府,猶太公會的權利與地位有可能不保(當時大祭司的任免完全是由帝國政府掌控),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後快(約11:48-50)。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後被釘死。聖經新約對此解釋為聖經舊約所預言神所差遣的救贖主耶穌為了要贖世人的罪,甘願地為代罪羔羊,流出自己的血,讓罪人得赦免。

根據基督教新約的記載,依據他門徒們的見證,耶穌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復活了。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他們漸漸確信耶穌真的復活了,是勝過死亡的救主。在耶穌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後,他的門徒們起來熱心宣揚耶穌的教訓,並且宣告他是復活得勝死亡的主。信徒們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教會。

早期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相對於傳統猶太教強調遵循律法,基督教則強調耶穌救贖的恩典,並認為只要信奉耶穌基督就是舊約聖經裡眾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願意接受他為主,並決意以上帝的心意為生活的準則,讓耶穌基督為自己承擔所犯的過錯,就被認為是已悔改,可以藉著洗禮被接納成為教會的一分子。

在基督教早期階段,基督教會曾實行財產共有,外界視其為一種秘密宗教組織[9]。猶太人視耶穌為外道,教會為離經叛道的異端,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他們。羅馬認為基督教只是猶太教的一支,起初並不如何逼迫教會。直到尼祿皇帝(公元54-68年)在位時,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從公元60年代中期羅馬帝國政府的逼害就開始了。當時教徒普遍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就連當時的奴隸在信主以後亦可即時被接納為弟兄。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教會雖在第2世紀、3世紀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許多主教和信徒被火刑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但教會依然繼續茁壯,直到313年頒佈的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 ,羅馬帝國終於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會開始將耶穌復活的一天成為後世的復活節,又定1225日為耶穌的生日,即聖誕節(耶穌出生的具體日期已不可考)。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 的是由當時的羅馬皇帝頒布的,因此基督徒把此政績視為基督教的勝利。

歷史上,第5世紀開始至9世紀初,可以說是歐洲的黑暗時代,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羅馬帝國全面崩潰之後,不少日耳曼人的部族,例如法蘭克人,亦開始皈依基督教。由於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比羅馬人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也沒有,於是教會便成了中世紀時期西歐的唯一學術保障;因為當時幾乎只有一些教士和修士讀書識字,學者幾乎都是教會人士。[10]正因如此,自從西羅馬帝國被蠻族入侵後,西歐便開始完全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時代。

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公教(在中國稱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東正教)。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中心,教導權主要於教宗與大公會議;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1096-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教為口號,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16世紀以後,歐洲各國發生了宗教革命,分化出許多支派。隨後的地理大發現以及殖民擴張,將基督教傳到了世界各地。

中古世紀的歐洲 被稱為黑暗時代的那個年代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黑暗時代的概念由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提出。[5] 在寫到關於那些在他之前的人們,他說:「在種種謬誤之中仍然有天才之人熠熠生煇,雖然被昏昧黑暗所包圍著,他們的目光依然銳利。」
…………
彼特拉克認為,歷史分為兩個時期: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時期,和他目前仍然所處在的,被認為是黑暗的時期。人文主義者相信終有一天,羅馬帝國將會再度崛起並且復興那個純正的古典文化。所以從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像李奧納度·布倫尼這樣的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已經踏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就是第三個被稱為現代的時期已經來臨。在這個新時期之前,也就是被彼特拉克視為黑暗的時期,由此變成了一個在古典和現代之間一個「中間(Middle)」的時期。「中世紀(英語:Middle Age)」這個詞首次被比昂多(Flavio Biondo )在大約1439年的時候提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90%E6%B4%B2%E9%BB%91%E6%9A%97%E6%99%82%E4%BB%A3

十字軍東征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宗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1]

十字軍東征起於穆斯林帝國的爭戰失利,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實際上,來往朝聖的人們中有不少帶著朝聖者和商人的雙重角色。[ 11]10世紀末期,一些義大利商人利用拜占庭給他們的保護建立了同埃及敘利亞的商業關係。他們對聖地表現出熱忱,在安提阿耶路撒冷為朝聖者建造旅舍。後來,穆斯林與熱那亞和比薩艦隊作戰失利,加之諾曼人征服西西里1090),伊斯蘭勢力逐漸喪失了在地中海的優勢地位,義大利沿岸各共和國的商業野心受到了有力的刺激[ 12]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第一次十字軍由西歐封建貴族騎士們在西亞建立了短暫王國,耶路撒冷王國僅維持了88年,但是十字軍東征卻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包括(猶太人、東方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帶來了深重災難,伊斯蘭世界無復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強大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掘起。之後十字軍還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當時土耳其人無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兩百年後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下此城的肇因。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並使日後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加劇。

另一方面,歐洲原本因西羅馬帝國滅亡使歐洲進入黑暗時期,因為十字軍運動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並導致大量農奴解除依附關係,成為自由民,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

文藝復興
12世紀的文藝復興是歐洲中世紀早期和中期的一段社會、政治、經濟發生劇變,哲學和科學的源頭重新被找回的時期。這一段時期為15世紀義大利文學和藝術的變化以及17世紀的科學革命鋪路。
……..

 Charles Homer Haskins)是一位廣泛記錄1070年開始的文藝復興的歷史學家。他在1927年寫道:「從許多方面看來,歐洲在12世紀都處於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時代。在十字軍東征、城市崛起、民族國家建立的背景下,羅馬藝術達到了最高峰,而哥德藝術也萌芽。白話文學問世,拉丁古典學、拉丁詩、羅馬法再興,希臘科學與哲學經過阿拉伯人的鑽研後於歐洲復活,而歐洲第一批大學也建立起來。12世紀在高等教育、經院哲學、歐洲法學、建築、雕塑、禮拜式戲劇、拉丁詩、白話詩都留下了印痕。[1]
 …..…

 中世紀早期的哲學及科學教育使用的教材是西羅馬帝國瓦解後殘存的抄本和註解,而大部分的歐洲人都與過去的知識斷了聯繫。這個情況在12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後改變。歐洲人在許多的機緣下,包括穆斯林對西西里島和伊比利半島的統治、十字軍東征、收復失地運動和拜占廷帝國日益頻繁的接觸,掌握了翻譯古希臘和伊斯蘭哲學及科學著作的機會,特別是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得、托勒密、普羅提諾、賈比爾、花拉子米、阿爾-拉齊(Abu Bakr Muhammad ibn Zakariya ar-Razi)、阿布卡色斯(Abu al-Qasim al-Zahrawi)、海什木、阿維森納、伊本·巴哲(Ibn Bajjah)、亞維侯的著作。中世紀大學的發展也提供了翻譯工作所需的物質援助,和對日後科學發展有利的下層組織。

歐洲印刷術的起源 間接促成文藝復興
據一份1474年的紀錄顯示,古騰堡當時每天利用6部印刷機,印刷300張紙,1本聖經共有641張書頁,據猜想大約製作了約300本。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Intouchables (逆轉人生, 無法碰觸) 法 2011 影片


2011年法國的片子,導演編劇是奧利維•那卡什 / 艾力克•托蘭達,雖然外文的片名是「無可觸及」的意思,但主要的內容卻比較接近台灣的翻譯,「逆轉人生」。

劇情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兩個原本不應該認識的人卻碰在一起了,因著這一段接觸,兩個人彼此都逆轉了他們的人生。

文藝創作中,真實的故事往往最感人,但真實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往往也易流於平淡,本片因為故事中主人翁高度的反差對比,為彼此碰撞出一段不一樣的人生。劇情溫馨感人,音樂也好聽。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電影心得 Salt on our skin (欲望海岸) 1992

導演: 安德鲁•伯金
某年,一個文學評論家的女兒到蘇格蘭鄉下渡假,邂逅了一個農家子弟(年輕俊美的蓋文)。兩人相見之下,一見鍾情,女子在海邊月色下朗誦她喜歡的詩,男子聽得入迷。在鄉下的漁村,如果沒有意外的話,蓋文應該成為一個漁夫或農人,但女子的到來,為他的世界開了一扇窗,原來這世界還有這樣美好的事,美麗的詩歌。

女子回去她巴黎的家,在城市的花花世界中,每天都有新的事物等待她去發現,迥異於蓋文所處的世界,千年一日。鄉村裡的人早婚,與此同時,女子卻等待進入大學,開啟她人生的新頁。她對她前面的人生還有很多期待,而蓋文卻提早看見他的人生道路,結婚生子養家,日復一日地捕魚。他們彼此的人生實是兩條歪斜線,不應相交的,但蓋文不是沒有夢想,他也曾想拋棄他現有的,也想唸書,也想有一段不一樣的人生…..。

雖然女子武斷地認定,她跟蓋文應該不會再見面了,但在每次的人生轉折處,離婚,轉換道路,親人逝去,她都會想到他,原來他們彼此對對方的愛才是這一切的依歸,也莫怪乎每次的人生轉折,他們都會再相聚。

在人生的道路上,什麼才是人們心靈的依靠,才是人生裡最重要的事,這是嬉戲逗鬧時的年輕人不懂的,這也是有一堆朋友親人在身邊時不懂的,只有在親人逝去,孩子離巢,事業看起來也不是那麼重要時,驀然回首,那人還在嗎?顯然這個女主角的再一次回首,蓋文已即將離去,這也是讓人痛徹心扉的地方。

愛越過了差異,漁夫和教授,越過了距離,蘇格蘭鄉下與巴黎,女子在大學裡對她的學生講授人生與愛,是一個很受學生歡迎的講座,她問蓋文,「How about it?」,蓋文說,「我更喜歡妳寫的詩。」

我為蓋文難過,不因為他是漁夫,而是為他曾想跳脫他的生活而未能如願。這難過就像自己上一代的親人,他們背負著舊式的思想價值觀,跳不脫也不知如何跳脫,無法像現在的我們,在他們的包容庇護之下,進入學校,藉由廣博的閱讀各式各樣的思想,及各種歷史人生故事,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這種自由,不借助傳統價值,不借助群體主流思想,不借助宗教會社,有一種信心,我就是我自己。

但即便蓋文沒受很多教育,沒在廣大的世界裡來來去去,每天就是坐著船出海捕魚,日復一日,他還是領略到了…..我這麼深信…..。

以下是摘錄片中幾段對話。
蓋文遺書
當我生下來的時候 就有這一天了 每個人都會死
當我遇到妳 我才了解我自己
我只知道妳常常出現在我夢裡 佔據我的心
美好的想像也是存在的
為了我 好好的活

詩 (翻譯的 可能跟原文的韻律有些出入)
親愛的
我們眼前的世界就像是一個夢幻
這麼豐富多彩 美妙 新鮮
就像現實中的快樂 陽光 還有大海 還有自由 痛苦的回憶
而我們在這裡 卻要和現實中的一切鬥爭
像在黑暗的角落 去尋找那夢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