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猜猜我的心

今年的冬天特別的長,北方來的寒流一陣緊似一陣,沒得停,連地處偏遠的東南部都是這樣了,北方的城市想來更是戰況慘烈了。每一次鋒面到來,都是先刮一陣子風,如果水氣多的話,我們這兒還會有些毛毛雨,如果水量不那麼多,那麼基隆宜蘭花蓮就會先承受冬雨,我們這兒就只剩脫去雨水的冷風。

起風的時節,園子裡那隻自己來的流浪狗,會去找背風的地方棲息,我們在那兒幫牠擺了一間木造的小狗屋,裡面墊個舊椅墊。貓咪則是睡在玄關裡,我們在那幫牠弄了一個小紙箱,箱子裡有個隔熱的塑膠墊,一些破掉的舊襪子墊在裡頭。流浪的貓狗很容易知足,每添上一點牠們都會很感激你為牠們做的。

前些天,我把一頂舊斗笠捐給貓咪了,這頂舊斗笠就罩在貓咪的紙箱上,留一個缺口給牠進出用。才剛一罩上,咪咪就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跟我們日常幫牠抓背時的聲音一樣,我知道牠喜歡這頂帽子。又一天,我把帽子拿起來揮蚊子,揮完就放在旁邊的凳子上。隔天下午起風了,牠在玄關裡焦躁難安,先是喵喵叫,我也在房裡回應牠,牠看我只出嘴巴不動作,很不爽,叫得更大聲了,還跳上跳下抓鞋子抓任何可以弄出聲音的東西,我只好很不情願地從熱被窩裡出來,下樓去看牠。隔著玻璃窗看玄關裡牠的食盒裡還有食物,我敲敲玻璃比比食盒,牠轉來轉去更不爽,這時我猜著牠想要什麼了,因為起風了,牠想要那頂帽子。可惜牠是貓,沒法做這件事,(我猜智商可能也不好,爪子拿不動,可用嘴巴咬呀)。出門想測試牠的意志會不會為食物所動搖,放一些牠喜愛的食物在食盒裡,(為了控制牠的體重,給牠的食物分為牠喜歡的及牠不喜歡的)。牠跑過來吃了幾顆,看我又進房裡,就馬上跑回門邊叫起來了,(ㄝ,我的屋頂,拜託啦!)我又出門把那頂帽子放回牠的窩上,這會子牠才不叫了。

唉!可憐的小動物,言語不通真費事,不過就一頂帽子,牠跟我溝通了近一個小時,還得忍耐我的拖拖拉拉!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我的「清貧思想」

關於我的「清貧思想」
70年代,當世界的價值取向漸趨於功名利祿,對物質文明有無止盡的擴張,日本的社會卻開始進行了反省,對於人們所謂的價值也重新審識。走到迷霧的路上,人們開始回頭尋找歷史的軌跡,過去的人,他們是怎麼過日子的?他們的思維又是如何?歐美的文明固然讓我們享受了物質的文明,但精神呢?中野孝次著作的「清貧思想」以漸進的方式改變了我的思維,為什麼說是漸進?是因為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再次地拿起它閱讀,讓自己再次地沉浸在清貧卻又美好的生命故事中。

會說「我的」清貧思想,是因為純粹是個人取向,沒有恆定的標準,因為天性疏懶如我,其實不喜歡立標準,然而雖然是沒有標準,卻仍有無止盡的追求方向。

清貧不是一般的貧窮,而是由自己思想與意志積極創出之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一旦為所有欲所攫,人就會只關心所有物的擴張,而變成金錢的奴隸,不再關心其他的人間事物。甚至對家人的關愛或慈悲這類作為一個人的要事,也毫不關心。

把所有需要縮到最小的限度,精神活動才能自由;心為所有所奪,人心的動勢就會受到阻礙。

錄自中野孝次「清貧思想」李永熾譯

除了幾本舊書外,JS有幾件稱得上老東西的物件。這些物件平均都有30年以上的歷史,大多不是什麼值錢的物件,只單純作為JS與過去的連結。這中間有一樣東西可以作為今天主題的引子,那便是幾張舊版新鈔票。

這些鈔票是JS的母親在過往的年節時,送給他們家兄弟的,這麼多年JS也沒動它,就這麼保存下來。對JS來說,緬懷過去的意義已更勝於金錢本身的意義,因為JS是一個念舊的人。但對於作為一個已建立十多年家庭的管理者,我知道這幾張舊的新鈔票所代表的意義,它代表JS爸媽的家庭在過往的數十年來是平平穩穩的經營著他們的家庭並且猶有餘裕。

JS的家庭絕對不是富裕的家庭,他的父母只是恪遵惜物愛物的精神,又遵守收支平衡的道理。在他們家裡可以找到使用了四十幾年的用具,除了常用的碗筷鍋碗瓢盆外,還有JS小時全家圍在一起吃飯的餐桌,看著這張面積不甚大的桌子,可以想見JS小時,全家和樂融融圍在餐桌邊吃飯的景像。除此外,JS媽媽出嫁時的鏡匲也還留著,上面的囍字還像新的一樣。JS說他媽媽的錢都是一塊錢一塊錢存起來的,去到他們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惜物愛物,勤儉又不堅吝的家庭,家中和樂而溫馨。

能做到勤儉而不堅吝,說到底還是人的價值觀在其中作平衡,這也是清貧思想的重點。回歸到人的一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小的時候,看到書上寫著,為人要節儉,但不要吝嗇,那時便好奇這中間的界線在哪裡?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有的是先聖先賢先哲告訴我們的一堆做人做事的道理,且簡要的濃縮成一個字或一句成語,「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但沒有經過人生的歷練,這些道理總有些不踏實。我自己揣摩著,「節儉」便是惜物不浪費,它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一件東西不論是簡單的器物或名貴的東西皆可,買的時候要謹慎,買後必定要常拿出來使用,不要堆置不用,這便是對東西的愛惜了。我們家日常的私用衣物,常常是穿到坑洞透明才退下來做抹布,有視者說:「省。」我回說:「非省,惜物也。」會這麼解釋,乃因背後的動機其實不同。

至於「不吝嗇」,則認為是對待自我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這個標準就很難訂定了。子路說:「車馬衣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我承認我無法作到子路這一點,但禮紀禮運大同篇裡說的,「…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是很認同並且力行的。又因為感情上的因素,喜歡「分享」更勝於「施捨」。竊以為,在每一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如果喜歡分享那又何須施捨。在一個喜歡分享的社會裡,地方的問題在地方上解決就好了,就不用動用國家的力量,國家只要應付大型災難就好了。在我居住的這個小村莊裡,因為是農村,大家也常默默地做分享的事,雖然平凡,卻又如此可喜。

年輕時,買東西總喜歡撿便宜,現在則不是。我不再為便宜而買東西,而且隨時檢驗每一筆交易是否公平。「不讓人因為跟自己的一筆交易而吃虧。」這便是我的「不吝嗇」的意思。

或許我仍無法清貧如日本的良寬和尚或中國的弘一大師,但學習他們不以外物來填塞自己的心靈還是可以的,而且也真實地從中獲得心靈的快樂。私以為這樣的思想可以為現在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流,讓人可以重拾人的價值及簡單的快樂,這便是我目前的清貧思想。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

讀了「清貧思想」後,始信老子所言「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人生三寶。但年輕時的我是不會為這三句銘言而心有戚戚焉的。在中國的社會,有名士、有君子、有聖人、有各式人品的名詞定義。但卻沒有這種企圖將自己在人類的社會中縮到最小,以祈求在性靈上與天與地與大自然交軌的人的定位。顏淵是這樣的人,後期的李叔同也是這樣的人,但典範何其少,又或是我自己孤陋寡聞。但要像日本文學界對這樣的人頌詠不息直到現代是沒有的了。不可諱言,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我,每讀良寬和尚的故事,還是會感動落淚,這些美麗風雅的哲人故事,讓我感覺像春風甘露,原來生命最深沉的底蘊不在「有」,而是「無」。

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
誰問迷悟跡,何知名利塵。
夜雨草庵裡,雙腳等閒伸。 良寬(1758~1831)


後記
年紀輕時,總是努力地想要創下自己的家業,為自己打下經濟基礎,這樣的理想原是無可厚非,只要不陷入執著,畢竟現在的我也是在猶有餘裕的日子裡才能思及其他。過往,人們(包括我自己)總會想,要有多少積蓄,才能自在過日子,走過這一段日子來,我始能悟得,積蓄不是使人輕鬆過生活的重要因素,克制自己的欲望,過簡樸的生活才是要點。在過往的日子裡,我打理家中的財務,得一點心得,想要猶有餘裕輕鬆自在的過日子像JS的父母一樣,除了知足勤儉外,還要弄清楚身邊的流水和資產。中國人有一句話,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這句話便區分了流水與資產的差別及其高下。每天每月的收入支出為流水,積蓄及不動產為資產(抵押給銀行的不動產不在其內),縱使你有千萬的家產,固定的開支還是要控制在收入的範圍之內,資產只是應急和保值用。固然有人說資產可以投資獲利,但風險的控管也很重要,檢視你周遭的財產,區分哪些是資產,哪些是負債,也登記日常的開支,是否都在流水收入的限額內。

長年的記帳帶給我穩定踏實感,我的自在生活也是從記帳來,帳本告訴我們很多事,甚至生涯中幾次轉換跑道也是靠它做指引。如果收入大於支出許多,我就跟JS說,我們不需要賺那麼多錢,也花不完,如果人生中還有更想做的事,有未完的夢想,那麼就去做吧!所以我們不再作全職的工作,但保留一點固定的收入維持生活中的流水。或許有人會想,多賺的錢可以捐出去作慈善啊!但我認為社會中的不平等其實是來自於勞務價值不平等,又加上大量使用能源,人的工作被機器給取代了,結果產出的人無法跟工作機會相等,供給過量就會造成人的勞務價值低落。又加上勞務的供給又是跨國界跨洲界進行,更大的不平等就此產生。結構性的事就讓結構去調整吧,重要的是人自己要從這一切事情中覺醒過來。

學生時代,簡約又快樂的日子總使我難忘。記得當年還在學校當學生時,每個月的生活支出非常低,那時候的我們沒有手機上網等費用,所有的花費只是簡單的食衣住行。每個人的家當就是幾箱子書,一組鋼杯筷子湯匙,一條鋪蓋,四季換洗衣服,要搬家很容易。但出了社會開始工作,生活費用上升得非常快,是學生時代的五六倍,幾年上班族的生活下來,一天突然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家中已塞滿了過去幾年採購的各式各樣東西。如果一項支出就只是一項支出,沒有後續的費用,那也就罷了,但有些支出是有後續效應,為了這些固定支出,只好不休止的繼續賺錢。

檢視身邊造成固定支出的物品___汽車,我向來把車子當作負債而不是資產。每個月要為它付出的錢不少,稅金維修保養保險燃油停車費平攤下來每個月七八千跑不掉,還不含折舊。一輛車子抵得上一個人一個月的基本開銷,(食與衣),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如果不用負擔家計,維持學生時代的生活模式,還可以存下錢,一旦買車後,要再存錢也難,除非他能一直找到賺更多錢的機會,從此開始鑽營的人生。

房地產是資產但也可能是負債。有些人在景氣好的時候,蓋大房子豪宅,如果沒借錢還好,借了大量的錢,後續的收入不如預期的話就會遭致不幸,因為房子是不容易變現的資產。以身體內的能量來源來說,現金就像葡萄糖,容易轉化成能量,房地產就像身體內的油脂,轉變成能源的過程比較慢。很多人繼承了一大筆農地或房產,自以為是有錢人,開始了有錢人的生活,錢不夠用沒關係,把房地產拿去抵押借錢,等到借來的錢花光了,利息也繳不上時,這時房地產就變成銀行的。

孩子是負債,還是資產呢?說起這話,很多人可能會很驚訝的說,我怎麼可能把孩子當作資產?遑論負債?輕易地這樣回答的人,也請檢視自己的內心,對孩子們有沒有任何期待呢?如果你的期望只是單純的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至親,同時也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體,那麼我覺得這樣的親子關係會比較和諧,如果孩子只是老年生活的保障,(很多中國的父母可能這麼想),那麼孩子的能力強,或許他可以照顧你,如果孩子只能照顧自己的溫飽,那麼要期待他,是不是也造成彼此的壓力呢?我覺得還是不要把孩子當作資產,親子關係可以比較和諧。在這麼想的同時,是否也該為自己的晚年存些錢?讓自己能保有獨立又有尊嚴的晚年。

在地球資源呈現緊張,而地球人口又持續上升,討論如何清貧生活,卻又不失生活樂趣的務實方法,也有其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