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敘述一位還在就學中的15歲德國少年,一次在放學的途中病倒,一位美麗的婦人幫助他並送他回家,當時路上還有積雪,天冷還下著雨,大家都想窩在家裡的時刻。
少年和婦人有一段跨齡之戀。婦人沒有親友,一個人棲身在破舊的小公寓中,從事著公車剪票員的工作。那時剛過二戰,街道仍然可見戰後的殘破,婦人的簡陋的小公寓內,依舊燒著煤取暖烹煮。
婦人與孩子享受著當下的生活,但她的過去像一道黑幕,因為戰爭,這也是很尋常的。婦人喜歡讀書,她總要孩子為她讀書,她非常享受讀書的樂趣,也常常沉浸在故事內容中。
他們的愛情起於積雪的春天,雪融後繁花盛開的春天,以及炎熱的夏日,然後婦人就不告而別了。這以後,憂鬱早熟的少年,埋首學業,再見到他時,已是大學法律系優秀的學生了。
一日,系上教授帶他們去旁聽一場戰犯審判的訴訟庭,那是針對二戰時納粹集中營的戰犯審判,有六位女性集中營的看守員待審,在那裡,Michael看到了久別重逢的Hanna,難堪的是竟然是在這樣的場合下重逢。Michael在情緒激動的狀況下專注地聽完審判。指證Hanna的是集中營中兩名存活下來的猶太母女,女兒出書寫下集中營的悲慘日子。另外五名納粹看守員也把罪責推給Hanna,說她是領導者,集中營的報告書都是她寫的。法庭請Hanna書寫以便核對筆跡,Hanna猶豫一會兒,然後放棄了,她承認她是領導員。
Michael看到庭上的判決文,看到被千夫所指的Hanna,被猶太人仇恨,被沒有經歷戰爭的青年人所唾棄,法官既是法官,也是質詢者,他們在猶太人面前,在群眾面前,慷慨陳詞,彰顯當年集中營看守者的不義。Michael痛哭了,只有他了解Hanna,她不壞,甚至善良。作為一個集中營的看守者,她只是在盡她的職責。Michael也知道一個祕密,Hanna是個文盲,她根本不可能寫報告。一戰後,德國民生凋敝,在那個時期出生的Hanna並沒有受很好的教育,她不能讀寫,但是當年的猶太人,因為生活優渥,有良好的教育,所以Hanna請猶太人的小孩幫她朗讀書籍。
Hanna被判終生監禁。Michael背著一個本可作證人但沒有作證人的秘密,從此他的人生更封閉了,當時的他懼怕什麼呢?正義的慷慨陳詞嗎?
Hanna在監獄中服刑二十幾年後假釋出獄,但她沒有出獄,她舉目無親,二十幾年的牢獄生活讓她無法再進入社會,而出獄後她最不願意面對的是Michael,所以她自殺了。
看完這部片心中一如預期的沉重,如果要說人世間的救贖起於寬恕與慈悲的話,那麼仍繼續堅持仇恨的人是沒有救贖的,復仇並不能讓任何人得到救贖,這是我的感悟。
http://blog.roodo.com/crown_blog1954/archives/8382627.html
我很喜歡這張劇照,中年的Michael眼神中的執著和篤定,對照年青時的Hanna,Hanna的眼神是蒼茫,看向沒有未來的未來。戰爭讓很多人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