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天下的錢,天下人賺。

電視台重播日本連續劇「阿信」的故事,喜歡這部片拍的細膩考究,其中又有許多討論戰前戰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對人心的反省。這故事中的串場人阿信老太太,因為活得夠老,所以能夠跨越古今對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作一個反思。

重看阿信,因年紀已不同於往日,不再只是感覺這是一則貧困少女,可憐少婦,堅強母親,聰慧老太太的人生故事。藉由它,看到日本戰後的發達繁榮,古老的社會秩序被破壞,人們謀生方式的重新洗牌,超市超大賣場的形成,好像一個現代社會形成過程的濃縮版,對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我,經歷過一段快速成長期,這其中人心的變化更是點滴在心。

隨著戲一路的播下來,讓我思考的是,連鎖店的擴張,造成地區的小商店關門。因大量的進貨,增大議價空間,降低進貨成本,當然也減少聘僱中間管理人及業務人員等造成的營運成本,使用電腦及收銀機也可減少服務人員的員額,這種種的改變固然降低售貨成本,讓價格更具競爭力,但售貨員對產品的了解不夠深入,無法對客戶做深度的解說,拉近顧客與商品距離的同時,但卻也拉遠了人與人的距離。好玩的是,人們消費模式的改變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心。

昔日村中用以連絡村民感情,情報交換中心的雜貨店消失了,傳統市集和大賣場間還在持續的拔河。因為汽車的普及,購買東西可以跑遠地,造成大型購物商場和在地商店間的擠壓,從前買東西都是在地考量,從附近商店有的商品去考量,但大型商場可以選購的商品種類更多,所以大家都傾向往大型商場跑。小水電器材行關了,小文具店關了,五金器材店關了,還有小家電及小家具店,曾幾何時,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街坊鄰居起了變化。

曾經去義大利旅遊,在義大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入地方街坊社區的小咖啡館,這樣的小咖啡館,好像彼此商量好般,不會在同一個區域開上好幾間,或以連鎖的方式開店。喜歡分析的習慣,讓我又做起了老本行,如果每個人的咖啡店都可以賺五萬元供自己養家活口,那麼借錢擴充店面的話,可以讓自己賺8萬元,兩萬元給店員薪水,如果營運狀況不錯的話,就以此類推,為何這些小咖啡館不攪美國式的連鎖,這樣可以賺更多的錢啊?(金額數字只是假設)

處在今日,看到商店賣場之間的兢爭,就業市場的擠壓,製造業之間的較勁,我開始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如果一直擴充市場店面,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創造銷費,就有一堆不知道未來在那裡的店員與疲於奔命的員工。物價雖便宜,但藉聘僱關係謀生的人群卻陷落了,如果市場不這麼走,而是像義大利的小咖啡館一樣,一個小店面的存在,(而非一間連鎖店),這樣就多一個長期的就業空缺出來,多一個小老闆來照顧他的客戶,而不是店員。店員來來去去,誰來陪一個三十年的老客戶聊天,為甚麼一定要連鎖呢?為甚麼一定要賺進所有的錢呢?為何不是每個人都賺一些,也留一點給別人賺呢?

歐洲人喜歡享受人生更甚於賺錢,如果不是為了要賺更多的錢去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人們可以更從容不迫的活著,而這份從容就近乎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