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啜飲時光的滋味

啜飲時光的滋味 ---讀普魯斯特 追憶似水年華

閱讀普魯斯特的書,不是只有智力上的活動,也不是只有了解作者想要闡述的事情,他說了很多東西,但也什麼都沒說,你不用在心底問他很多問題,就只是把你的手交給他,讓他輕緩地,優雅地,帶你進入他的世界。

讀普魯斯特時,我會讓自己的目光反覆地在這些字串上游移,我會不捨地,戀棧地品嘗字裡行間滲出來的滋味。他挑逗你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從而撩撥著你的心靈。你彷彿看見那搖曳的光影在法國鄉下的一面古老石牆上,或彷彿嗅到花園中植物花朵散發出來的香氣,又或人物在建築物裡移動講話的聲音,這些密密私語在你的心上撩撥著,讓你鬆散的意識,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隨著普魯斯特時光機,一下子回到了未來。

人只有在倒空自己時,才會讓過去的時光一幕一幕的在眼前出現,這誘發你回到過去的鑰匙,可能是一種味道,可能是某種場景,也可能是一種氣味,你的過去不曾消失,它只是被你鎖在某個記憶的匣子中,等待著某一天或某一刻被引發出來。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陳腔濫調

人生觀
人虛假久了,自己也不快樂,沒有人能永久帶著面具而活。

面臨困難時,想想最糟的狀況是什麼,如果心態上能接受最糟的狀況,那麼其他的也沒什麼好擔憂的。

包容,接納,欣賞別人與我們的不同,包括你的家人與孩子。

梭羅,當別人前進的步伐節奏與你不同時,他可能是聽到不同的鼓聲。

打小,在人群中我的確有點自閉,但這不妨礙我與上帝及諸位哲人的溝通。

我不想用子女這回事,證明我曾經活過的事實。孩子也不是我的延續,他有他獨立的人格,自發的人生。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在於他或她留下甚麼給他的子女,在於是否尊重他為一個獨立個體,給予尊重包容忍耐。

金錢觀

金錢可以使人自由,這是它最大的好處。

科斯托蘭尼,我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是任何人的僕人,這就是我的成就。

科斯托蘭尼,我只有一個願望,經濟與思想上的獨立。

科斯托蘭尼,如果你所有的親友只要有杯咖啡就滿足了,而你獨自享有更奢侈的魚子醬或香檳酒,這樣並不能帶來幸福的。

不要用主人的富裕去招待客人,應用客人的日常享受去招待客人,以免破壞真摯的情誼,是好朋友,一塊冰涼的西瓜,他也欣然享用。

不要借人錢,真的有需要,給他就好了。

不要為人做保,人的信用,沒有人能為他保證。

我不是因著博愛去捐錢,我是為自己的快樂去捐錢,頂著博愛的壓力,常讓自己猶豫到底要捐多少才夠,為自己的快樂則不,會衡量自己的能力捐錢。

在財務上無法獨立的人,他的心靈也無法自由。

錢不一定要多少才夠,端看你要多少才滿足,是喝白開水,咖啡,還是香檳。

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拿這個去換那個,你願不願意,這中間有價值在權衡著。拿你的健康去換金錢,或你的時間與自由去換金錢,你願不願意。

人過中年,活與死便是蹺蹺板的兩端,我站在中點權衡著我的人生。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泥土的芬芳

2008/5/24 午後一場雨,趁著雨勢暫歇,就著微微的陽光,微微的風,拿起小鐮刀小鋤頭到院子裡除草。雨後的植物,青翠挺拔,嬌豔欲滴,觀之令人心曠神怡。正欣賞時,一陣香氣乘著風飄過來,是後院玉蘭花的香味,放下鋤頭鐮刀,先摘朵玉蘭花吧,放在口袋裡,一邊工作一邊聞著花香,有幸福的感覺。這陣子是玉蘭花開,前些時候是桂花的季節,接下來應是樹蘭了,花兒朵兒,輪番上陣,慶祝春雨的到來。

一鋤頭下去,雨後的土,濕濕軟軟的,更兼一股泥土的芬芳。過去一直對泥土有誤解,認為泥土很髒很臭,開始摸土後才發現,其實泥土一點都不髒臭,泥土有泥土的芳香,而且在泥土裡還蘊含著一股力量,一股淨化大自然的力量。泥土淨化的能力比水或任何人工的方式更好,自然界裡產生的有機物,在空氣中在水裡會腐敗會發臭,但在土壤裡則不會,土壤會分解它,轉化它,讓它回歸自然再利用,現在才明瞭,蓮出汙泥而不染,神奇的不是蓮,而是污泥,是泥土供應萬物生長的力量。

土壤神奇的力量還不僅只於此,魚缸裡看起來乾淨的砂石,需定期洗缸子洗石子,需定期換水,需放消化菌平衡水質,還要用馬達強制對流,才能勉強達到恐怖平衡。改放土壤進去,就不用這麼麻煩,用種蓮花的大缸子,裡面舖下厚約12公分的土,這土必須是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黏土,然後再種下一株蓮花與幾棵水草,倒入水,(如果是自來水,最好先氣曝一段時間去氯氣),上面再放下一些小浮萍,一段時間後,水質會自然的澄淨,而且多了泥土的加持,水質的穩定度會比較好,水中的微生物也多,小蝸牛,小螺貝可以協助清除腐敗的有機質,一個小水缸就是一個小世界,它可以自己達到一個平衡。

土壤裡一逕兒是很熱鬧的,有蚯蚓,有蟬的幼蟲,有甲蟲的幼蟲,還有蜈蚣等。除草時看到蟋蟀蚱蜢跳來跳去,蝸牛也來下蛋了,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生物,土壤裡一直是生意盎然地。

土壤除淨化大自然外,也可淨化人心,每次在田裡工作,就覺得心靈非常平靜,好像修禪般,對生活的感度也增加了,無怪乎德國會在市郊設立市民農園,因為他們的學者專家很早就發現接近泥土可以讓人的心靈平靜。

自從開使始玩泥巴後,每次洗衣服就更能體會古人詩上所寫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以前總認為,洗衣服為何要用搥打的,現在終能體會。

耙鬆了泥土,作了土畦,灑下了種子,輕輕的覆了薄土,輕輕的點水,然後就靜靜的等待,等待這永遠也看不膩的奇蹟。泥土……………………. 。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當世上的權威

Andrea Bocelli & Celine Dion - The Prayer (at the Grammys)
http://tw.youtube.com/watch?v=NmscFwj22vg&feature=related

當世上的權威 宣示著他們的權力 他們的領地 與他們所禁錮的心靈時
他們卻無法讓黃鶯兒不唱歌 無法讓老鷹不翱翔 無法要清風不吹拂 無法要太陽不升起
親愛的靈魂啊 你為何在世俗為你準備的陰暗角落裡哭泣

謹獻給在世上受苦的靈們 在辦公大樓洗手間裡剛被老闆修理而落淚的雇員們 在印度鄉下及都市灰燼裡掙扎求生的生民們 在阿富汗連天炮火煙硝中求生存的人們

之一
當混沌初開 有了天與地 有了星星月亮與太陽 你在哪裡
當古代的中國人以豐美的祭品 繚繞的香煙 向你獻祭時 你在哪裡
當世上的君主們 宣佈君權神授 聲稱他是你唯一的代言人時 你在哪裡
當各派信徒 聚集在巍峨的殿堂裡 以詩歌與感恩的眼淚頌讚你時 你在哪裡
當偏遠地方的小部落 以傳自他們先祖的方式向你獻祭時 你又在哪裡

天地星辰間 你默默欣賞你所造的
古國人民煙火繚繞的祭品中 你興趣盎然地看著
當權者宣佈唯一代言人時 你不發一語
信徒詩歌感恩的吟哦中 你膏抹了他們
部落歌舞的祭典中 你與他們一同歡唱

你造了中國人 也造了印度人 你造了非洲人 也造了阿拉伯人
你讓他們膚色不同 卻流著相同顏色的血 你讓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歷史文明 卻又一樣地在歷史的長河中流下血淚

在清晨綻開的一朵玫瑰花中 我想起了你
在群山峻嶺圍繞的星空下 我仰望著你
在無盡的海洋中 我看到了你
我追隨你的腳踪 美麗是你的標記

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 我看到了你的另一個世界
在天文台的望遠鏡中 我讚嘆你所造的
尺度無法描繪你 時間無法度量你
當世間的定律無法盡述時 唯有寄諸奧妙混沌

之二
我敬 神
非人所造的 神
我從他所造的尋求他的蹤跡
到高山上 到清溪小澗中 到荒漠 到田野間
因為自然野地是 神的殿堂
從自然中 我看到了美麗的天堂

之三
我不屬於你 你也不屬於我 誰能說他擁有了什麼
連生命的時程 我們都無法掌握 誰又能說他有了什麼權力
不要帶我去自殺 不要主宰我的將來 不要把你認為好的都給我

有人說君權 有人說神權 有人說父權 並賦予崇高無上的意義
不可踰越 不可質疑 不可挑戰

人給了神 神權 人給了人 君權 人給了一群人 政權
然後 人受制於祭司 受制於君王 受制於政府

然後 人失去了人權…..

尋回人的人權 尋回人的人權 尋回人的人權從尊重別人的人權開始
然後 我們開始了有規範的愛 有包容的心 有距離的美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不旅行的人絕無快樂,羅希塔!活在人的社會,最善良的好人也會變成罪人……那麼,流浪去吧!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修得正果;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麼,流浪去吧!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隨身和他一起移動。那麼,還是流浪去吧!
— 大神梵天曉諭一個名叫羅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羅門書

如是我聞。不下田的人絕無快樂,大貓啊!活在人的社會,最善良的好人也會變成罪人……那麼,下田去吧!下田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與作物俱長,修得正果;下田後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麼,下田去吧!他的福份跟他的作物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隨身和他一起悸動。那麼,還是下田去吧!
— LoCa 曉諭一個名叫大貓的青年,摘自LoCa書

生活的詩篇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梭羅

我離開城市來到樹林裡,是因為期望我能更深刻的活著,去面對生命中最底層的需求,看看這樣的生活能教導我些什麼,我曾經錯過的,我不希望到生命終了時,才發現我從來不認識這個世界。 ----- LoCa 譯

為什麼?
為什麼離開都市,離開職場,選擇到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是因為,不想到死還不認識這個世界。 --LoCa

生命的選項

沈欣坐在教室裡,以手支著頭,看著窗外的同學們。十幾歲的少年少女們,正是成長的巔峰,有著無窮的體力與精力,短短的下課時間,在陽光下運動場上跳躍奔跑嬉戲,亮晃晃的汗珠沿著黑忽忽紅通通的臉上流下來,這是什麼滋味呢﹖沈欣是沒有嚐過的,自小她就因為心臟不好被限制行動,生病的器官剝奪了她與同年齡小孩推打擠撞的樂趣,她只能在教室的陰影中看這不屬於她的世界。

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沈欣想。她無時無刻不想著她的心臟,也無時無刻不感覺到它,有時甚至在睡夢中也會驚醒,夢到她的心臟不跳了,巨大的壓力讓她無法呼吸,呼吸心跳對她來說向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有一次生病住院,在醫院裡媽媽照護著她,也跟醫生談心臟移植的事,醫生走後,沈欣笑著跟媽媽說,「媽媽,求一顆心臟是多麼難得的事,但再怎麼著,我也只是求一顆心而已,如果今天我捨了我自己,卻有很多人可以受惠呢,我的眼角膜,我的肝,我的骨髓,我的腎,原來我有那麼多,……」不等沈欣說完,媽媽即喝止她,不准她繼續說下去,「你是媽媽唯一的依靠,不准妳再這麼說」,媽媽捂著臉,淚珠從眼角滑落。

沈欣無限憐憫地看著媽媽,她自己的一生她是看淡了,一切隨緣隨喜,但對於媽媽,她有一份難以說出的抱歉與不捨。從她襁褓時起,爸爸就與媽媽分開了,爸爸帶著哥哥,媽媽帶著她從此分居兩地,不再來往。倔強的媽媽獨自扶養沈欣,連同沈欣的病痛她也一力承擔下來,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她,照顧她的身體,擔心她的心臟,也擔心不知何時她會離開她,這些陰影時時啃噬著媽媽的心。

醫生說除非能找到ㄧ顆相容的心臟,進行移植手術,否則沈欣這輩子是不會好了。

現代醫學的發達,燃起媽媽的一絲希望,她日夜期待著能有一顆合適的心臟挽救她的女兒,這期待讓不信神的她也雙手合什作祈禱狀。

醫院打電話來說,有一顆適合移植的心臟進來了,要沈欣媽媽即刻辦理住院,準備移植手術,媽媽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訊息,會不會有什麼意外?雖然一直期待著一顆心臟,但這畢竟是個大手術呢,看著沈欣被推入手術室,媽媽有著恍如隔世的感覺,沈欣能安好的出來嗎?之前還跟媽媽講話的沈欣,出來後會不會就無法說話了?面對這麼多的未知,媽媽握起了雙手,向未知祈求。

在冗長的手術等待中,外婆從南部打電話來給媽媽,手機裡的聲音不是很清楚,外婆以顫抖的聲音告知媽媽,哥哥因意外過世了,因為年輕,爸爸將他捐給醫院做器官移植。

媽媽揪住了衣服,低頭悲哀的乾嚎,怎麼會這樣。長久以來,因為沈欣的病,淡化了她對另一個兒子的思念,聽到他的噩耗時,她幾乎暈眩過去,過去的影像一幕幕的浮現,她的兒子,她的心頭肉,抱著他時胖乎乎的感覺似乎還留在手上臂膀上,難以想像他的逝去,上天何其殘酷,為什麼當知道女兒可以重生的代價卻是失去兒子。

拜醫生精湛的醫術,沈欣順利完成移植手術,術後的她還在恢復當中,等待醒過來後能有重生的生命,她不知道的是這顆在她身體內有力且穩定跳動的心臟,是她哥哥的,是她的手足給她的遺愛,他的生命已然終了,但器官卻在她及其他患者身上長存。

沈欣的媽媽看著恢復室裡的女兒,心中百味雜陳,長久以來,她一直希望能有一顆強有力的心臟能解除女兒的痛苦,沒想到代價卻是失去了另一個兒子,期望女兒活下去的救命器官,卻是寄望另一個健康孩子的死亡,這對媽媽來說是一件多麼難堪的事。

生死原是上帝的事,但聰明的人們介入了生死,讓它變成一個選項,一個困難而複雜的選項。生命到了最後幾個小時,要不要插管,要不要拔管。生命危在旦夕,要不要急救。父母或孩子生病了要器官移植,要不要移植。醫護人員冷眼瞧著這一切,等困苦的家屬下決定,這啃蝕人心的決定。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天下的錢,天下人賺。

電視台重播日本連續劇「阿信」的故事,喜歡這部片拍的細膩考究,其中又有許多討論戰前戰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對人心的反省。這故事中的串場人阿信老太太,因為活得夠老,所以能夠跨越古今對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作一個反思。

重看阿信,因年紀已不同於往日,不再只是感覺這是一則貧困少女,可憐少婦,堅強母親,聰慧老太太的人生故事。藉由它,看到日本戰後的發達繁榮,古老的社會秩序被破壞,人們謀生方式的重新洗牌,超市超大賣場的形成,好像一個現代社會形成過程的濃縮版,對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我,經歷過一段快速成長期,這其中人心的變化更是點滴在心。

隨著戲一路的播下來,讓我思考的是,連鎖店的擴張,造成地區的小商店關門。因大量的進貨,增大議價空間,降低進貨成本,當然也減少聘僱中間管理人及業務人員等造成的營運成本,使用電腦及收銀機也可減少服務人員的員額,這種種的改變固然降低售貨成本,讓價格更具競爭力,但售貨員對產品的了解不夠深入,無法對客戶做深度的解說,拉近顧客與商品距離的同時,但卻也拉遠了人與人的距離。好玩的是,人們消費模式的改變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心。

昔日村中用以連絡村民感情,情報交換中心的雜貨店消失了,傳統市集和大賣場間還在持續的拔河。因為汽車的普及,購買東西可以跑遠地,造成大型購物商場和在地商店間的擠壓,從前買東西都是在地考量,從附近商店有的商品去考量,但大型商場可以選購的商品種類更多,所以大家都傾向往大型商場跑。小水電器材行關了,小文具店關了,五金器材店關了,還有小家電及小家具店,曾幾何時,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街坊鄰居起了變化。

曾經去義大利旅遊,在義大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入地方街坊社區的小咖啡館,這樣的小咖啡館,好像彼此商量好般,不會在同一個區域開上好幾間,或以連鎖的方式開店。喜歡分析的習慣,讓我又做起了老本行,如果每個人的咖啡店都可以賺五萬元供自己養家活口,那麼借錢擴充店面的話,可以讓自己賺8萬元,兩萬元給店員薪水,如果營運狀況不錯的話,就以此類推,為何這些小咖啡館不攪美國式的連鎖,這樣可以賺更多的錢啊?(金額數字只是假設)

處在今日,看到商店賣場之間的兢爭,就業市場的擠壓,製造業之間的較勁,我開始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如果一直擴充市場店面,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創造銷費,就有一堆不知道未來在那裡的店員與疲於奔命的員工。物價雖便宜,但藉聘僱關係謀生的人群卻陷落了,如果市場不這麼走,而是像義大利的小咖啡館一樣,一個小店面的存在,(而非一間連鎖店),這樣就多一個長期的就業空缺出來,多一個小老闆來照顧他的客戶,而不是店員。店員來來去去,誰來陪一個三十年的老客戶聊天,為甚麼一定要連鎖呢?為甚麼一定要賺進所有的錢呢?為何不是每個人都賺一些,也留一點給別人賺呢?

歐洲人喜歡享受人生更甚於賺錢,如果不是為了要賺更多的錢去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人們可以更從容不迫的活著,而這份從容就近乎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