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加入別人,並不會讓自己消失。重拾我們的自信。

前一陣子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及歷史教科書之爭,表面上看來都是人民學子對政府政策的抗爭,怕台灣經濟過度倚賴大陸,怕歷史課綱的修改會讓學子對台灣的認同感消失,事件過後細細想來,這兩者都是出於對台灣主體認同的問題。其實不管政府簽不簽服貿,台灣已經有一堆人在大陸做生意了,就算人不在大陸,台灣這邊也有一堆東西銷售到對岸去,生意人追求市場和利潤是他們的本能,沒有這種本能也當不了生意人,要他們搞主權認同不做生意,這也太為難他們了。撇開生意的話題不說,回到我們的台灣認同問題,光靠學運就可以把我們對台灣的認同給逼出來嗎?或許我也可以如此一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提升我們對台灣的認同。

作為一個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人,在情感上,我認同這塊土地,在生活飲食上,我習慣這邊的習慣,我周邊的台灣人,對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大略也可以猜出他們的想法,(但這似乎不是因為我是台灣人的關係,去到歐洲,大多時候,我也知道外國人的想法,知道他們印象中的台灣人,為了這個想法,我繃緊神經,唯恐失禮)。所以對台灣環境社會的習慣與瞭解,讓我自在而妥貼地生活在這個環境裡,但這並不表示我完全地認同台灣人及台灣政府,藉由異文化的刺激及比較,從電影,從書籍,我知道我們還有很多待改進的空間。

過往,為了搞台灣認同,各種手法都出來了,甚至,你不認同這些手法,就好像你不愛台灣一樣,也不論這些粗造的手法,是否消滅了台灣過往的美德,含蓄與內斂,我真的很難過,以前的台灣人不是這樣的。能不能讓我們不要用藝人作秀的心態來搞台灣認同,而是深深地認識台灣及台灣人的好,再來建立我們心目中一點一點的台灣認同,說白了,台灣認同不是政治人物和新聞媒體應該介入的事,一天到晚八卦式的報新聞也只是傷害台灣形象。

要找回我們的自信,就應該先知道我們有什麼優點,這些優點,不應是少數人的光環籠罩,不應是我們有錢消費,說起來台灣的災難,就是從“臺灣錢淹腳目”開始,我們應該找出台灣人台灣文化的美好。

今年六月去了一趟歐洲,走在巴黎街頭,你要上一個廁所,你得排個老半天的隊,因為廁所供應不足。你說去咖啡館點杯咖啡,順便上個廁所,對不起,還不見得提供你廁所,通往廁所的路被一排椅子擋著。巴黎人漠視人的生理需求到如此不近人情的地步,在巴黎街頭,我曾看到一位老婦人,面對櫥窗,用手急切地包裹一樣東西,當我迎面向她走去,聞到一股臭味,又再往前走,看到一個店員拿水管在沖洗地面,一小群人在旁邊竊竊私語,我才忽然瞭解了些什麼,只可恨我背包裡沒有衛生紙,否則我會還頭立刻去找那位老太太。在巴黎一間餐廳,中國人開的,我用普通話跟他抱怨巴黎人不文明,他很訝異地說,巴黎還不文明?我引用前例說台灣就不會這樣,就算你沒有消費,商家也會體諒你,給你方便。

其實巴黎人的冷漠與不文明,直到最後一天去機場,我還是深深地感受著。一位外國籍的太太要出地鐵,進去機場,但是不知為何她的地鐵票卻刷不過去,她向四周投以求助的眼神,但人來人往沒人理她,我們主動表示會幫她問站務人員,其實就有幾個守衛站在不遠處,他們說要去問管票閘的人員,我們在機場繞來繞去,好不容易找了人來看,那位太太已經離開了。

什麼是文明?文明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出來,人與人之間互相以誠以禮相待的狀態,他應該是一種群體狀態,而不是少數人的道德。說到底,這就一種對人尊重與體諒的心意。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請你還是要遵守禮貌。看來巴黎人的文明,略遜台灣一籌。說到這裡,有沒有拾回一些對台灣人的信心,在這個世界上,最能展現人類力量的,除了不文明的高科技武器外,還有文明,他守住人類社會的最後一點善意與良心,他也是一種武器,更高段的武器,因為它直指人心。

台灣還喜歡搞一種認同方式就是逼人表態,特別是公眾人物。如果是自己喜歡表態也就罷了,要別人表態算什麼。一天到晚說愛你的男人就愛你嗎?有一次我到某體育用品社買背包套,買的時候沒有細查,買回後打開套子上是一個好大的台灣圖形和字樣,我真想退他的,我想低調一點不行嗎?而且圖案字體這麼大,讓我聯想起台灣人的自誇,人家京都車站有拉麵小路,我們台灣卻是咖哩皇宮,一點都不雅。原來文明還是一種謙沖,這是一種對自己極具信心而展現出來的肚量。我向來認為自卑與自傲根本就是一體的,只有謙虛才是他們的對立面。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說教,而是一種反思,筆者年幼時,社會是處於一種和諧美好,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的景況,為何今天會蕩然無存,說到這些,我們也有責任,我們也曾置身於那個解放年代,只是解放之後不應該把美好的東西也解放掉啊!今天我們要重拾我們的自信,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信念是什麼?如果我們深知我們所相信的美好價值,那麼為何會害怕外來的力量。就像感情至深的夫妻和情侶,如果有共同的信念,怎麼會害怕老婆老公跟別人說說話就會出軌。

加入別人,並不會讓自己消失,價值觀信念也是因為熱愛擁戴它才存在,如果我們害怕我們會不愛台灣文化,那是個笑話,其實台灣已經浸淫在美國文化很久了,有人說過什麼嗎?

但是,如果我們看到日本人謙沖有禮,善體人意,我們要學習也不是壞事,文化互相的揉合和激盪,也是一種創新。


其實在東亞這一塊,走來走去我都不陌生,文化基因的破片到處飄散,找到沃土就生根茁壯。昨天翻找PPTV的老片子,看到越南裔法國籍導演陳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很棒的一部片子,全篇對白不多,劇本也是陳導編的,年代約在1950年代。導演的運鏡非常細膩,旨在回復那個年代的各種生活細節,有時會用失焦鏡頭去描繪光與影,很特別的表達方式,原來霧裏看花,不清楚也是很美的。我一開始看這部片子,心中就感覺到何等眼熟至此,心中浮現的是金門,福建沿海一帶的民居,台灣早期鄉下,或許也有廣東也不定,我還沒去過。我們總是在文化裡找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