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身份焦慮

當我們在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時,是否也在影響著我們的身份認同,或說身分焦慮。

關於身分認同這件事,在很古早的時期,我們的哲學家文學家就已經有各種反思了,這種反思讓我們人類脫離遊獵時期的草莽特質。

公元前6世紀,世界各地不約而同出現了很多哲學家,譬如華夏文明有了孔孟諸子百家,希臘文明有了蘇格拉底,印度文明有了釋迦摩尼,….他們都代表著社會反思的集大成者,並不是過去沒有人思考過,只是思考越來越多以後,他們可以統合出一條大眾能夠接受的道路。

那麼關於身分認同這件事,華夏民族是怎麼想的呢?關於這一點莊子說的最多,是因為他是一個比較自我的人嗎?或是說他會看重自我的價值。”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通篇莊子都是關於自我的意義表態。

那麼孔子認定的自我價值又是什麼呢?我覺得孔子的態度其實是有點搖擺,他既渴望社會的認同,也渴望跟學生好朋友一起在知識裡面遨遊,而孔子的天倫之樂,則很少被我們看見。譬如他說有朋自遠方來,譬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也曾周遊列國求人君而不得。也曾說喜歡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但要孔子天天泡澡吹風唱歌,他肯定是不樂於這麼做的。

離開了春秋戰國,後世讀書人的自我認同又是什麼?曾經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想這也影響了很多有識之士,讀書人的價值就在「立德立言立功」,這是理想狀態。對曹雪芹紅樓夢裡的那些世家大族來說,完全與現實不符。清大的校訓是這麼說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讀書人對天下是負有責任的。不過我想這是在那個教育是稀缺資源的時代。

放在資本主義盛行的今天呢?我想有錢一定是重要的。各種電影影集以及商業廣告,總是在觸動我們的心,覺得有錢真好。然而,有錢一定快樂或自我認同高嗎?不一定。

接下來的影片就幫我們頗析其中的道理。


https://youtu.be/qb695foZ5J4?si=u1W21Ak7HCNkBO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