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城市的設計

因為我自己的偏好,我一直是用走路的方式去認識一個城市,這樣的方式,大多也只能是個小城。但結合了巴士與地鐵,有時候也可以在一個大城市裡的各個小區裡晃盪。在我走過的城市中,我最喜歡的城市是日本的京都,它滿足了一個用走路來體驗城市者的各種感受。

安全,是的,步行者可以自由地東張西望,不用閃避車子及障礙物。

美麗,維護很好的路樹,夏天可以遮蔭,秋天可以仰望,銀杏,楓樹的葉子,黃的黃,紅的紅,可好看了。

體貼,每散步一段距離,就適切地出現一個公廁,不會讓你很緊張。

還有那美麗的房子,神社,寺院,清爽素雅的庭園,以及賣著美麗小東西的商店,飄著香氣的香舖。

肚子不怎麼餓,還不到用餐時間,但又想坐下來喝點飲品,各式特色咖啡館就適時地出現在你眼前。你不用按圖索驥,尋找旅遊書裡推薦的,只要站在店門口,看著喜歡,甜點對味,就只管進去坐,包管你又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你說旅遊書怎麼會錯過這一家,是的,在京都,只管把旅遊書丟開吧!用自己的腳去踩踏,尋幽探奇。用自己的眼睛去搜索。用自己的鼻子去感覺。這是一個,無論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都能滿足你的城市。

京都我去了好幾次,今天不是要說京都的,只是它實在太經典,所以用它來開場。

這次在大陸江南,走了好幾個城市,雖然都已經很商業化,但細心體會,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用步行去體驗,可以知道每個城市的規畫者,他的底蘊到哪裡?他是否體貼弱勢者老人小孩,愛護樹木,城市建築不張揚不狂傲,是的,這次的旅行,我找到了這麼一個城市,紹興。

一提到紹興,就想到師爺,然而它盛產的,不只有舞文弄墨的讀書人。紹興酒,茴香豆,茶館....,很適合和朋友坐下來哈拉幾句,吃點東西,又各自回家。

紹興雖小,它也是一個古城,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之處,城裡有一條投酉翏河,據說就是當年勾踐誓師之處。

紹興也是一個水都,至今它的河堤都還保留著,且維護良好,有些河段,還可見到烏篷船行駛,據說,早些時候,鄉下人都是划著小船,把農產品載到紹興城裡賣,那時,靠近城市的河面上,滿滿噹噹的小船。

紹興市內主要大街,可以看到除了雙向車道,還有慢車道,當然,一定有人行道,而且人行道還蠻寬敞。

轉到小路時,路還是不小,可是車道就只雙向兩線,人行道可就寬闊了。

舊日的河街還在,清晨時,喜歡在此散步。倉橋直街。

水鄉的景致


舊時水鄉集市的風貌

新建的大樓,在老城的外圍。

橫看成嶺,側成峰。

紹興是這樣一個小城,如此低調,如此細緻,紹興人是怎麼樣的品貌呢?維基百科裡這麼說~~

紹興商人群體深諳「大名之下,難以久居」的道理,和久負盛名的溫州商人形成強烈對比,紹興人自古以來遵從「不宣傳,不誇大,不張揚」的傳統。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紹興商人的不務虛名,才造就了紹興企業的集體實力。----維基百科

在此擺上另一個城市的照片,可以做一個對比,可是這個城市不是一個很好的散步城市。

我不知道武漢是否還有老城,坐車在武漢市兜轉,都是這麼樣的大馬路,10條車道,過個馬路都不方便,但為了不塞車,連這樣的路口都很少,可以想見,要過馬路都要走很久。路樹也種得不好,沒能遮蔭。若你問,路那麼寬大,線道那麼多,塞車嗎?我可以回答你,該塞的時候,照塞。

框架

在我字典中出現框架這個名詞,是從最近閱讀的書中來的。過去我從來沒想過「它」可以用框架來形容,而且還挺貼切。其實這個框架是無形的,它可以說是我們的視野,心靈的視野。沒看到的不表示不存在,看到的也可能只是局部,不代表真實。但在框架的作用下撐起了我們的自我。自成長以來,人的心中一直在建構一個框架。剛開始這個框架還很模糊,甚至還會變形,隨這年紀越大,它應該是越來越明顯,界限也越來越清楚。但也不完全是,有的人就搞不清楚這個框架,直到年紀老大,人生還很有彈性。

中國人的潛規則,是存在於中國人社會裡的框架,這也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才覺悟到原來存在這些規則啊!有的人很擁護他的框架,甚至有一點點激情,但說到底這框架是怎麼建構起來的,也是模模糊糊地。有時整個民族還會有集體意識(框架),這就更難說清楚了。框架人生讓我們選擇怎麼吃、怎麼穿、怎麼看、怎麼做、怎麼想事情,我們一直在框架裡過生活,它讓我們有一個支撐點,建構起我們的人生。

在現實的生活理,每個人的框架都有點不同,這不一樣的框架常常讓我們心裡疙疙瘩瘩地,父子騎驢的故事就是這樣。父親走路兒子騎驢進城,旁觀者說哪有父親走路兒子騎在驢上的,於是兒子下來父親上,然後又有人說,父親不夠慈愛,讓孩子走路自己騎驢,於是父子倆個都騎驢,旁邊又有人說虐待驢子,父子倆個都下來走路,旁人又說,真是笨,放著驢子不騎走路。

這個故事說明,路人甲乙丙丁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而這對父子因為還未建構起穩固的框架,所以讓自己隨著別人的意見搖擺。

但騎驢子也好,不騎也好,路人的話聽也好,不聽也好,終究是路人,影響只及一時,但回到家中,家中的人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得框架,這框架又不太一樣,那就有得磨了。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有的是一堆框架人生。有的有口不能說,只能心照不宣的,有的是不明其所以,就只是照著作,即便照著做也會牴觸到別人的框架,或違背自己的心意及渴望,也造成人生的困惑及痛苦。說到底,我還是比較喜歡我自己建構我自己的框架,是想清楚以後才建立的。

讓我舉一個例子,為什麼我不喜歡別人給的框架。在社會社團裡,總有一些為了構築這個團體所建立的框架,譬如宗教,我個人對宗教完全沒有偏見,甚至還買了一本「人的宗教」去研究世界各地的宗教。我認為宗教其實都很一致,都在照顧人的心靈,或解決人的需要。只純粹的舉一個例子,去瞥見宗教的挾制性,這在很多宗教或社會都有這種情形。例如,在古老的阿拉伯及中東一帶,那裡因為沙漠氣候,人們都會蒙著面紗,我相信這原不是什麼信仰的問題,而是因為氣候的因素,(為了遮日照及風沙),但如果把它變成信仰的配件後,就要被強制戴上去了。我覺得為信仰而帶上面紗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其實在基督教新約聖經裡,使徒保羅還議論過婦女蒙頭呢(哥林多前書)。原來女子蒙頭也在保羅那個時代在基督教會裡被辯論過,保羅(西元前5年-西元67年))的時間還遠遠先於穆罕默德(西元570-632)呢。

只是我可想著,在沙漠裡女子蒙著面紗很好,還可以保養肌膚,我這是從實在利益方面去看待女子蒙頭這件事,但易地而處在東南亞溼熱的天氣裡,如果女子也蒙頭的話,就吹不到涼風一解溽暑了。猶記得曾讀過達賴喇嘛寫的文章,大概記得它的意思是這樣,對於社會團體裡的規定與風俗,若覺得不妥切的話,就從源頭裡去尋找,這個規矩是從哪裡來的,對於面紗的問題我也是這麼想著的。

我尊重宗教,卻無法再進入任何宗教也是基於這樣的理由。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人生啊!讓我學到,在人的世界裡,我只能擷取我願意相信的,對於別人所願意相信的,我也只是尊重,不置辯詞。

面紗起源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wwez/2009-07/12/content_18118650.htm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yslzc.com/mslfn/mslfn1/mslfn2/200404/2262.html&ei=uerLTeeWAoqovQObz43kBQ&sa=X&oi=translate&ct=result&resnum=2&ved=0CCwQ7gEwAQ&prev=/search%3Fq%3D%25E4%25BC%258A%25E6%2596%25AF%25E8%2598%25AD%25E9%259D%25A2%25E7%25B4%2597%25E7%259A%2584%25E8%25B5%25B7%25E6%25BA%2590%26hl%3Dzh-TW%26rlz%3D1T4ADRA_zh-TWTW354TW354%26prmd%3Divns

框架理論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1%86%E6%9E%B6%E7%90%86%E8%AB%96
百度百科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721.html%3FfromTaglist&ei=ZobKTdG6MYjyvwOq1bjfBQ&sa=X&oi=translate&ct=result&resnum=4&ved=0CDcQ7gEwAw&prev=/search%3Fq%3D%25E6%25A1%2586%25E6%259E%25B6%25E7%2590%2586%25E8%25AB%2596%26hl%3Dzh-TW%26rlz%3D1T4ADRA_zh-TWTW354TW354%26prmd%3Divns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對話

對話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活動,透由對話,溝通彼此,然而,雖然溝通了幾十年,思想上的南轅北轍還是有的。

話題由中國共產黨的不民主開始,對話的雙方,甲,喜歡看網路文章,喜歡引用網路論點。乙,喜歡閱讀書籍,成篇大套的歷史著述,例如,鹽野七生,黃仁宇...,也閱讀思想史,中西對照。



: 網路文章分享(中央社台北8日電)明天是中國大陸「709」大抓捕3周年,中國人權律師團發表公開信指大陸政治環境越趨惡劣,過去一年多達16名涉案律師因吊銷或註銷牌照而失去執業資格;被拘千日的律師王全璋至今音訊全無。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807080100-1.aspx

深圳佳士科技公司工人維權事件已發酵近一個月,中國大陸媒體一片噤聲中,一些網民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事件信息、隱晦地評論此事。周日(8月19日),工人聲援團代表、北京大學畢業生岳昕發出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公開信,呼籲釋放被捕工人,支持組建工會。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5267044



: 雖然要閱讀的書目很多,但家人拋來的議題,也是要關心一下,勤奮閱讀。


: 網路文章分享 "韋政通過世__羅文嘉"
「現代的中國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不文明的一代。我們一定要承認這一點。新的沒有學到,舊的也丟了,這就是我們現代的實情。

我們活著很可憐,天天被物質的追求、被金錢的追求綁著,被綁得死死的,你想想,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傳統不是這樣的!」

「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不只是徒具民主的政治形式,最重要的,它必須從全民的民主性格中反映,這些性格包括思想與行動的自主、獨立和自由,而且習慣於尊重個性、容忍異見。

這就是說,民主必須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民主才算生根。

民主的生活方式如何培養?始於開放的家庭。所謂開放的家庭,就是以自主、獨立、自由為倫理準則倫理教養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裡,每一分子,都把這些價值認為是無可爭辯的權利。因此,所謂民主的性格,就是這些倫理準則內化的結果。」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6812



:韋政通的話,心有戚戚焉,對話開始了。

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爭鬥之中,我們看到中國的百姓受到深重的苦難,這些饑餓沒飯吃的百姓,有些人也加入了共產黨的遊擊隊。但是造成底層百姓深刻苦難的,其實不是這些泥腿子,而是那些文化人。共產黨是有一些自以為思想觀念先進的文化人支持的,他們認為共產主義可以徹底解救中國的苦難百姓於水火之中。而這些文化人知識份子後來也受到了清剿,在大鳴大放等活動中。

我要說的是,當我們自以為自己的知識高瞻遠矚,站在所謂正義的一方時,下筆寫文章時就要更謹慎, 當年站在共產黨一方的知識份子,他們也認為他們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

其實造成大陸這些無知百姓痛苦最深的根本原因,不單是共產黨,還有自以為是的知識份子和文化人。慎之慎之~~



:所以寬容異見很重要。以理和禮服人,不以力和利制人,離公平和民主的社會就不遠了。



: 我想韋政通的意思應該不是這樣的,他的意思是說,民主自由應該是從家庭做起,由下而上。要期待政府能夠做到民主自由,那是很難的。只有國民普遍具備這樣的意識,那就民主了。推行民主教育應該從家庭,從孩子小時就開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做責。

所以期待子女要順從自己,假孝順之名,要子女無限的服從,就是不民主。



: 有權力的人不會輕易放棄權力的,看看塔利班,印度種性、金氏政權.....亞洲國家在威權體制待久了,總覺得只有威權才能維持秩序。

:引用網路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J4iaD4zrQ

有權力的人其實心中很恐懼,
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搞錦衣衛,康、雍、乾時期需要搞文字獄、蔣介石需要白色恐怖,毛澤東需要文革,北韓得幹掉金正恩的哥哥。

"所以期待子女要順從自己,假孝順之名,要子女無限的服從,就是不民主。"

-----

同理

所以期待人民要順從自己,假愛國之名,要人民無限的服從統治者,就是不民主。



:有權力的人也曾經是小孩子,想想他們的父母怎麼教他們的吧!

我覺得中國與西方在一個問題上,2500年前已經分岐了。想想羅馬的執政官布魯圖,他的兩個兒子要返回王政,他大公無私的處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而我們的孔子怎麼說,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我要告訴你,就是這一句話,中國以後的刑罰都採連坐,直到近代仍是。因為沒人相信在一個家庭內有民主,每個人可以代表自己發言。

布魯圖: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8%83%E9%B2%81%E5%9B%BE/20257830

乙(回應印度種姓的問題):前陣子印度南部發大水, 救難人員乘著橡皮艇要去救他們,而當他們要伸手要去救援這些被水淹困的人們,人們先考慮的是不是感謝,而是你的種姓是什麼?

不要小看基層教育的力量,這也是我們百姓應盡的力量,臺灣的問題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政府的問題,當你把你應負的責任都丟給政府,不努力思考何謂人權,從自己的家庭貫徹人權,那麼你就等著時局不穩的時候,某個因運而生的豪強來收割你吧!

一般國家的統治方法,除了威權,還有溫情主義。 這也是一般的家庭那會採用的方法。 不容易呀! 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內心,也要通徹的了解別人的心,還要能夠勇敢的說出實話,是很不容易的。

我還要說印度,她早就是亞洲的一個民主國家,她還經歷過英國幾百年的統治,直到現在,她的民主制度成什麼樣? 她們的種姓制度也還是在啊 !你真的認為由上而下是有效的嗎?

我不是說不要求一個國家要民主,我要說的是由家庭來推行民主教育,深化民主的精神,這樣做是比較溫和,緩和,有效的,看印度幾十年都沒辦法真正地推行民主,那麼我們何不花幾十年的時間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呢?



甲:中國人喜歡講明哲保身,因為對威權統治的恐懼,魯迅筆下的阿Q,欺善怕惡,卻在衙門裡不敢為自己維權,這是中國人的寫照。

印度雖然學了英國的法治,畢竟太嫩,社會結構仍存在保守的既得利益者,加上印度人的宿命觀,使底層認命不懂得爭取公平待遇。

紀錄片裡,鞤法輪功學員辯護的律師在法庭裡,法警可以搧辯護律師巴掌,這是依法治國?還是中華帝國時期的衙門,讓人難以置信這發生在今天的中國。

這些被拘捕的律師不能聘請自己的辯護律師,在台灣很難想像。

當然印度也有很長的路要走,公民教育是第一步。

印度政府的效率也令人堪慮。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和香港,其實沒有民主,統治者是總督。
印度是二戰後獨立,才有憲法跟選舉,還很嫩的啦!



乙:敦促政府的改變還是要的,但是不要操之過急。任何的改革,也只有在和平的狀況下,才有作用。雖然中國政府說維穩,但我還是很佩服,他們的人民,很有勇氣。

即便印度總督是專權,他們也沒法改變印度的文化,可見文化的問題不是那麼容易。



甲: 我覺得這些律師很和平地依法為民維權,何以要戴上顛覆國家政權這個莫須有的罪名。在中國,以暴力改革不會獲得支持,但即便是"依法"柔軟改革,卻換來政府暴力,那我得為這政權擔憂了。

日本NHK拍的,中國人權觀察記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qcF3VHx6E



乙:在近代,台灣與大陸都發生過一些政治上的鬥爭清算,大陸尤烈,數十年過去,也是誠心面對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檢討過去,並不是要對現在的政黨清算,因為裡面的人事組成也已經不一樣。共產主義是那個時代的思潮,蘇俄採行了,東歐很多國家也採行了,亞洲也有幾個國家採行,但執行的手法不一,結果也不一樣。關於中國執行共產主義的紀錄,陸續地釋放出來,荷蘭籍學者馮克,著述一系列的書,從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在中國被解放前,內地又是什麼樣的氛圍呢?感謝沈從文,他為我們寫下湘西老百姓生活的樣貌,還原了那個時代的時空背景。至於中國現在的樣貌又是什麼樣子,美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有很多這方面的著述。何偉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Zn9I8T2ts
當然,中國有很多很棒的紀錄片,這也是非常貼近他們現實生活樣貌的。

中國一直有著人權問題,然而,哪個國家沒有人權問題呢?輕重性罷了,也跟文化特色有關。在台灣,我覺得,我們甚至沒有深刻地去了解人權的意義,被害者的人權,外來勞工的人權,...甚至,傳統的倫理觀念,也衝擊著人權。我曾經聽到一個父親說,生孩子的好處,如果有一天,他罹患某些癌症時,可以要孩子對他做器官捐贈。也有聽到同事朋友說,孩子罹患血癌,打算再生一個孩子,解救他的哥哥或姊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對比台灣現在的人權議題,跟中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讓我了解,人權也是漸進發展的。做為跟中國的文化共同體,我希望他們的人權能有更好的發展,但我也希望是在和平的狀況下,逐步達成。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台灣的被害人

朋友在夜市被一輛轎車撞到了,駕車的那個人70多歲,是個連續酒駕的累犯。刑事民事官司就此議論了起來,犯行人是地方上的霸人,對此絲毫不以為意。經過半年多的庭訊,刑事判決已出,因為是累犯,判刑七個月,得易科罰金,每天1000元。朋友因這場車禍險些送命,但我們的國家,對被害人的保護,似乎也僅只於此。除酒駕外,販毒,詐騙,偷盜...,任何傷害公眾權利的事一概輕放,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對我而言,這樣的政府,要他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