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父親日記 Apa 1966


匈牙利的影片,1966年拍攝的,很老的一部片,網路上已經看不到任何人為它寫影評了。影片一開始是敘述戰爭所到之處,城市建設殘破的景象,傾斜的橋墩,崩塌的建築,德國飛機停在建築物上,街道上,到處都是殘磚破瓦。人們不是緩慢的移動,就是安靜的排隊,只有報童,輕快地在城市裡面移動,那個年代,最需要的就是消息吧!我猜。1945年,二戰結束,羅斯福總統逝世,小男孩的父親也因為工作繁重,不堪操勞,在同年去世。戰後百業蕭條,很多技職人員也在戰爭中死亡,男孩父親的葬禮也因陋就簡,沒有葬在墓園裡,直接葬在院外的幾棵大樹下,在神父的祝唸下,看著棺木入土。等一下,鏡頭再轉回來,旁白跟實際的鏡頭並不盡然相符,父親最後死於哪裡?並沒有說明,那棟建築物很詭異,在場只有修女神父和墓工,可憐的母親,還有一個很詭異的女人,在監視著一切儀式的進行。其實導演話裡有話呢!

這部片既是父親日記,男孩的父親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男孩對他父親其實只有三段記憶,一次是,父親在園子裡追雞的逗趣模樣,一次是母親帶他到醫院找父親,父親穿著白袍出現,小男孩躲閃父親,一次是父親下班回來,在花園裡看到小男孩,把他高高舉起。

在小男孩成長過程中,周遭的人時而提起父親,藉著一些零碎片段,再加上對父親的懷念揣想,小男孩為父親的生平編造了很多故事,這就是父親日記的電影故事。

讓我感興趣的是,1966的影片,穿插著戰後殘破的街景,很能顯現二戰後各地的景觀。導演 伊斯特凡·薩博也是該片的編劇,以穿插敘事的手法,好像眼睛般移動的鏡頭,輕鬆的配樂,將這部頗富時代意義的影片拍攝出來,及今見之,仍覺有趣,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推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9年3月,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同年8月被以霍爾西為首的軍隊推翻,恢復了君主立憲制度的匈牙利王國。1920年,戰敗國匈牙利與協約國簽定《特里阿農條約》,喪失了72%的領土和64%的人口。1941年,匈牙利加入德─義─日軸心國集團。1944年,蘇聯佔領匈牙利。1946年2月1日,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國。1949年,通過憲法,改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十月事件,後被蘇聯軍隊鎮壓。"

隨筆

影片介紹 Again

Again」,日影片,是一部溫馨感人的片子,以「甲子園」棒球為故事背景,以剝洋蔥的手法陳述故事,是一部大和解的片子,影片中有一堆的和解,跟朋友和解,跟隊友和解,跟逝去的人和解,跟家人和解,也包括跟自己和解。和解的過程,有因為真相的揭露而和解的,有因為情感的渴盼而和解的,有期盼人生的完滿而和解的。雖然影片的開始是一堆的憾事,然而藉著一串賽事,大家終於和好。

是因為我選片的喜好嗎?怎麼我所看的日影片,常常充滿和解,包括最近看的「坂上之雲」,也有和解的味道,是跟過去的歷史和解。


生物的情緒

星天牛是一種很兇悍的昆蟲,他對柑橘類為害甚大,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天敵。一身硬甲殼,無堅不摧的口器,長滿倒鉤的肢體,我想牠最大的天敵,就是牠的自信吧!牠不太敏感,飛行能力不強,很容易在樹上就將牠手到擒來。把星天牛從牠最愛的食物__柑橘青楓的樹枝__上抓下來,會惹動牠的怒,牠揮舞著六肢,扭動牠的頭,發出吱吱的叫聲。如果把兩隻剛抓到的星天牛(同性)放進盒子裡,沒有用其它的障礙物隔開,牠們會馬上撕纏在一起,很快地,就有一堆斷肢斷鬚落下。牠們使勁地纏鬥,直到被激起的情緒漸漸消解,情緒過後,只有傷口與疼痛,這一點,跟人類一樣,也跟其他的動物一樣。

查維基百科情緒」一詞,有更專業的說法,可以更深入研究,原來情緒不是只有負面的,像星天牛式的憤怒,也有正面的情緒,像喜悅。維基百科:常見的基本情緒有:喜悅、憤怒、悲傷、恐懼、厭惡、驚奇。常見的複雜情緒有:窘迫、內疚、害羞、驕傲。由道德因素產生的情緒都是複雜情緒。

情緒的定義,有時也會跟文化有關,譬如西方人認為愛情是可喜的,但傳統中國人卻避諱「說情」,大概除了曹雪芹以外吧,他自詡是情僧!中國人也以控制情緒為修養,譬如「寵辱不驚」,勿以「感情用事」。

在病房陪病的經驗,讓我察覺,病人在半昏迷狀態,下意識會主導了他的反應,譬如以食物就口他會張嘴,拍打痛處會憤怒,包著尿布時,會憋糞憋尿,即便他是不清醒的。但在意識清楚時,沒穿褲子會害羞,言語刺激他會生氣。由此可知,意識及下意識各有不同的情緒刺激。

在情緒中,有時會做出不理性的事,譬如為了捍衛尊嚴,有時會鬥毆,因為貪婪而犯法,因為情慾導致犯罪,因為嫉妒導致毀滅。修行的人不會壓抑情緒,但破解它的方法則是辨識,當我正在嫉妒,我知道我在嫉妒,一但我知道了它,它就比較容易過去,下一次我又嫉妒,我又再一次指認它,然後它又過去,反覆的做,當嫉妒產生時,就不會像大風暴,而像柳條輕輕擺動。這是閱讀克里希那穆提的指導,產生的感悟。

維基百科 情緒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不以死之害生


火車上,我發了一條簡訊,「**你好,今天要回去了,有一件關於爸爸的事要告知你,一切有關他的照顧,以照顧人的身心健康為準,我不希望其他親人,因為照顧他而受傷,所以必要時,就送他去長照中心吧!

在父親中風這事以前,長年低血壓且身體素質向來不錯的母親,曾經三次血壓飆高至190,胸悶,送醫急救。

在上述二事之前,也曾經寫了一封信打算寄給社工人員,但是並未投遞。以下為原文的一部分。

冒昧地寫這封信,實因家中有一長年無解的問題,特此求助貴單位,想謀一解決辦法。

家父今年已經92歲,身體健康,尚可拄杖四處行走。自65歲退休後,均是家母在照顧他,但家母今年也已72歲,為了不麻煩兒女,且兒女經濟也只是小可,故而自己一力地承擔下來,至於今,已獨力照顧27年了。

家母一生的境遇是坎坷辛苦的,美髮助理,工廠女工,家庭代工,各種能賺錢的活都做過,拉拔養大四個小孩實屬不易。家父工作的薪水則是以他自己的花用為前提,剩下的才拿回家,因此我們家很早就是月光一家,過一日算一日。

要說自己的家族故事總是難堪,但不說又無法凸顯母親現在的困境,她是傳統的婦女,也因為此,縱使丈夫不仁,她也沒有棄我們而去,含辛茹苦以至於今,但上天並沒有讓她卸下擔子,72歲了,卻還在繼續飽受折磨。

說到這裏,還沒說出母親所受的折磨,自家父年紀老大後,常有夜間難眠之事,其實也並非完全無法入睡,只是無法長時間睡眠,夜間不寐,日間卻又大睡,日夜顛倒。尋常人夜間無法睡眠,就是安安靜靜地起來坐著,看書,但父親不同,他會在深夜,持續不斷的製造響聲,拍手,呼喊,以柺杖敲地板,敲門,任何可以製造聲響的物體。他睡不著覺,他也不讓人睡覺,不管妻子是否身體不適,不管同住的兒子隔天要上班,日日夜夜年復一年。也曾尋求精神科治療睡眠障礙,但吃了安眠藥,半夜起來上廁所迷迷糊糊地,很容易摔倒,於是就這樣,十幾年過去了,終於到母親身體也無法負荷,….。」父親並未失智,他九十歲時還可以徹夜打麻將,所以以上行為不能解釋為失智後的干擾行為,而是意識為之。

我的父親並不是惡人,他只是一個心理有病的人。會想把這件事講出來,是考慮到社會大眾的心態,過往,我們受限於儒家傳統的思想,認為把長者送到安養中心,是不肖的行為,又認為「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但真有問題不說出,問題怎麼得到解決?何況孔子只說,直在其中矣,他並不說,義在其中矣。或許有些人,他們是在父慈子孝的環境中長大的(注意,是父慈、子孝,他是有先後順序的),無法理解這種痛苦,照顧老人跟照顧病人(心理有病也是病)是不一樣的層級,我們可以存著理解的心,但不要輕易議論。

每個人,都有責任照顧自己,讓自己是健康的存在,愉悅的存在。不管是誰,是兒女,是妻子,是丈夫,是護理人員,只要他照顧你的生活,就要常常對他/她說謝謝。並非說謝謝,就可以抵銷一切服務,也不是出了金錢,一切服務就是應當的,應該理解的是,感謝的心意,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成愉悅的進行曲。

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最大的悲劇,不是外界給予人的困頓,而是讓人失去感恩的心與說謝謝的能力,這種悲劇,平等地降臨在世人身上,不管貧、富、貴、賤、尊、卑。

傳統的價值觀以及做法,將隨著現代工商業社會忙碌的腳步過去,嬰兒潮世代的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進入老年。如何面對老去,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安在,如何感動盈懷地跟親人告別,讓自己的最後一刻,充滿美好回憶,也讓活著的人,時時感念逝者過往美好的典範,這是我們人生重大的課題。

我們或許畏懼死亡,但千萬不要逃避正視死亡,因為唯有深刻地認識死亡,才能讓我們此生有意義地活著而提早思考這件事,也可幫我們慮及長輩的處境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婚禮


剛參加一場婚禮回來,是一位晚輩的婚禮,新人在教堂舉辦儀式,接受祝福。頂著六月的梅雨,出席的人還是很多,簡單的儀式,詩歌及致詞祝福。所有的婚禮細節,及禮物置辦,都是新人自己籌謀規劃,及好友們鼎力相助。從教堂出來後,有一場小小的婚宴,宴請雙方至親好友及工作上的友伴。

因為年高德劭的爺爺奶奶們因病沒有出席,所以我們被請作代表,坐上主桌,跟新郎新娘的長輩們寒暄交誼。席間談到新郎的年齡,我說2004年那年,他剛高中畢業,因此推算來應該30歲左右。為什麼我那麼清楚地記得他高中畢業的時間,因為那年他家裡發生一件重大的事,因此他雖然考上國立的大學,卻選擇放棄就學,立即去找工作,補貼家用。然而家裡的大窟窿,也不是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年輕人所能承擔起的,我們也很清楚,因此就曾問他,想不想繼續念書,但他還是放棄就學。

曾在測量單位打過工,背著機具頂著烈日在田野裡走,也曾做過裝潢幫工,也在麥當勞打過工,在教會裡當過傳道人,就在他做成一位全職傳道人時,不幸的消息傳來,他的母親病倒了,癌症,他再一次地放棄工作,在病床前全心全意侍奉飲食湯藥,陪病就醫,從2012年到2015年,那年,他媽媽過世。

雖然經歷那麼多,年輕人黝黑的臉龐上,從沒看過憂傷,總是在笑,從沒有抱怨,總是正面思考。當年我們曾出錢挽救他們家的生意沒有成功,心裏想著雖然數百萬泡湯了,也還不差一個小孩子念書的錢,何況他還積極地找打工的機會,但堅強的他,婉拒了我們的金錢協助,從那刻起,我看到一位可以跟我們成年人等量齊觀的年輕人,雖然年輕,但他的承諾與擔當,絲毫不輸給一個成年人,甚至超越。

餐宴結束前,我跟他分享我的人生經驗,雖然我的人生沒有像他那樣地崎嶇不平,但我嘗試說明我的想法,到了我這個年紀,理解人生就是一段過程,上天給我們這個時空,每個人盡力地在這個時空裡創造揮灑,到最終,每個人能收穫能帶走的,就是回憶。人生不要總是甜,那樣的回憶過於平淡,偶爾吃點苦,更能襯托甜的可貴,偶爾吃點酸,甜中帶酸的滋味,才是最棒的。人生裡各種各樣的滋味,能讓我們的回憶更飽滿,更多滋。

也在此祝福這位雨過天青苦盡甘來的年輕人與他的新婚妻子,兩人攜手共創美好,多滋多味的人生。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五月天,氣候炎熱,那些需要深思熟慮的書簡直看不下去,光是應付熱,就讓精神難以集中,可能也跟年紀大了有關,總覺得散熱機能不好。在這時節,要看些什麼書呢?在書桌上,一堆待看書中,(這是比較感興趣要先看的,至於買回來不急的待看書,架上還有一堆),我看到了紅樓夢,去年就開始重讀紅樓夢,這會兒已經是第二集,41~80回,那麼,就讀紅樓吧!

這次重讀紅樓,特別感興趣的部分是那個時代的禮儀,自從周公制禮作樂來,中國用禮統治天下近三千年,雖然秦代曾用法,但是非常短暫。禮與法的好與壞就不說了,有的是專家學者們的討論。在紅樓夢中,每一式人物,他們的行事為人,紅樓夢裡皆細緻地把他寫出來,王熙鳳最愛講笑話逗樂,有時還打趣老祖宗賈母,但賈母說她是最懂禮法的,她是如何做到的。林黛玉七、八歲左右,拋父進京城,她剛進賈家時,這麼一個小女孩,她如何觀察賈家這樣一個大家族,他們的行事禮法?第58回,說到賈家解散了梨香院裡的教習及優伶,這些唱戲的女孩們開始改行做丫環,連同原本照顧她們的乾媽也進了大觀園,因為不懂賈家的禮法,鬧出許多故事來,這裡面寶玉的丫環麝月,如何對這些媽媽們說禮,賈家這麼大的家族,不可能在家族內部行法律條文,日常生活是用禮來維繫的,沒有禮,就全亂了套兒。

其實禮者,理也,規範著人與人之間合情合理的行止,但禮出於心,止於理,在沒有法規條文下,有時掌權者,位階較高的人可能會無限上綱,這時就只能靠自己的心來約束。譬如賈宅中,年紀大位階高的,賈母待人,是一個形式,王夫人待人,又是一個形式,邢夫人,則又不一樣。

現在華人的社會,對於過去舊時代的禮,比較不那麼講究了,但,我認為應該要調和,不可盡廢。基本人權的部分,應該用法來保障,但,社交,言行,譬如媒體記者的發言,還是請注重禮節,我們的前總統馬英九剛上任,就希望恢復社會的禮,顯然在他的任內沒有成功,期望接下來,能更好一些,否則只有繼續沉淪,不管走到哪,都讓人覺得野蠻。

昨天看了一部法國片,正是講到法蘭西共和國的一位年輕小姐,去到仍有國王的英國,英國的社會還是有一般的禮儀規範,這位法蘭西的小姐,久經法蘭西的自由,沒有學到德國的Deep thinking,當然也不熟悉英國的禮教,鬧出好多笑話,相對我們現在的華人社會,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推薦給大家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