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我家的阿Q

2008/6/26
「其實,阿Q也沒什麼不好,至少他很快樂」。自五四以來,我第一次聽到,有這一等人,他是受新時代教育出來的高學歷份子,正面回擊魯迅所說的故事,他認為當個快樂的傻子比當聰明人更好。我看著眼前這個阿Q,真不知當初是愛上他那一點,也有可能就是他的「阿Q精神吧!」就為了他的阿Q,我們家被騙的機會頗豐,真可謂「罄竹難書啊!」

有一次,某詐騙份子,藉檢查瓦斯的機會,向屋主推銷東西,我們家的阿Q信以為真,向對方採購東西。結果警察來了,大家搞不清楚是誰報的案,原來是鄰居多事,害我們的阿Q沒辦法被人騙,還陪著騙子去警察局做筆錄。

有一次詐騙集團打電話來說,博客來訂書付款方式有異,要我們家的阿Q去ATM取消付款。只看他義正辭嚴駁斥對方,說這樣的做法不對,「......按照法律,你們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你們無權直接在我的帳戶裡扣錢。......」講了好久的電話,讓在旁邊看書的我都不耐煩起來,用嘴型跟他說是詐騙集團,不用講這麼多,他才猛然警悟。

被騙買鹿茸的事就不說了,那時我也在場,兩個傻子因為年輕,身上帶的錢不多,錢都掏出來了還不夠付,回到家裡還繼續匯錢,因為對騙子也要講信用。

為了他的阿Q精神,還真所費不貲。有一次,為了幫助別人的生意,把自己戶頭裡積蓄好久的錢全拿出來了。結果別人只是拿來增加自己的資產,而他卻落得著實的虧損。真是阿Q過了頭,還不敢講太明白,免得傷了對方的顏面,那知對方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要還他的錢。他所積蓄的這些錢,我可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他是怎麼賺的。加班加到深夜,甚至凌晨才回來。每天上班超過十四小時,長時間的加班,加班費還要延後報,因為加班時數過長,違反勞基法。這段時間人瘦得跟鬼一樣,還好沒什麼事。

其實每個中國人心裡面都藏著阿Q精神,這可能也是過往中國人耐壓能力特好的原因。遇到痛苦,不想面對的時候,阿Q一下。矛盾發生,不想與親友撕破臉時,阿Q一下。就因為阿Q,反倒讓有心人認為有機可乘,對方認為你是傻子好騙,卻不知我們這個高學歷的傻子,常常是知道別人正在騙自己,因為不想傷人,不想戳破對方,寧願自己損失,寧願被對方騙。他可阿Q得好,「至少是他欠我的,我沒有做甚麼對不起他人的事。」但我是個反阿Q主義的,「為什麼你要製造機會給別人犯錯呢﹖」

雖說阿Q讓人看著傻,可,阿Q卻是可愛的。中國人是深明此理的,太精明外顯的人,惹人嫌,即使你沒犯什麼錯,閒言閒語也多。反而是帶一點阿Q性格的人,比較討喜。紅樓夢裡的曹雪芹是這麼評鳳姐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見曹雪芹也認為適度的阿Q沒甚麼不好。曹雪芹筆下,最好的範例是像劉姥姥,外表阿Q,內心一點都不阿Q,沒著甚麼實質的虧損。最不好的阿Q範例則是賈迎春,下人丫環都欺負到主子頭上了,還不敢回應,徒惹人笑話,還著不著個「好」。

說長道短,這就是人的社會。莫怪,某個哲人曾說到,下等人討論「人」,中等人討論「事」,上等人討論「思想」。諸位看官,走筆至此,我也該停筆了,否則豈不應了哲人所說的,「下等人,云云。」

附註: 魯迅所描繪的阿Q跟時下我們的阿Q已經有一點出入,現在的阿Q是中國人心中共同的底蘊,傻得可愛,為了顧及人的顏面,不願戳破實象的意思,有一點鄭板橋難得糊塗的味道。

阿Q精神是什麼?
作者﹕廖鳳琳  高雄讀者
http://news.epochtimes.com/b5/5/1/19/n785916.htm
【大紀元1月19日訊】 大紀元時報的〈現代阿Q周秀鳳〉,內容很引人興味,不僅是周女士細膩與用心的生活歷程,包括巴西蘑菇這個健康食品的好處,恐怕也會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和重視。
唯覺標題似有商榷之處:文中提及周女士「是有著清明的洞察,不貪不求的貿易人」,而她認為清明的洞察力要靠「心性」的培養,處處「與人為善」……這都不是阿Q精神。

魯迅筆下所塑造出來的阿Q形象,負面意義遠大於正面,卑怯、狡滑、投機、誇大。善用一種逃避現實而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茍活於世,有時吃了虧、受了氣,就自欺欺人式地自圓其說一番,從不思求新、以改善自我。

蘇雪林教授曾說:「《阿Q正傳》不單以刻畫鄉下無賴為能事,實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實包蘊一種嚴肅的意義。魯迅痛指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是正路,證明國民性的怯弱、懶惰和巧滑 ……」(以上參周玉山「魯迅走過的路」一文)

阿Q這個角色便集中概括了上述的典型,所以用「現代阿Q」來形容用心生活的周女士,實為不妥。現在一般用「阿Q」來形容某人,多半是帶有嘲諷戲謔的意思。本人基於對大紀元時報的愛護,不揣淺陋,提出以上看法,謹供參考,若有不當之處,也請慈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