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未竟情緣


喪禮過後,男孩沉默不語地回到家。在過去幾天的儀式中,他被動地做著大人們要他做的事,上香,磕頭,答禮,在一連串的儀式中,他行禮如儀,但他的心思不在那兒,不在人群,不在靈堂,也不在父親的靈位上。他無視於人來人往,呆滯的眼神只是隨意地找個點落下,不想花心思在世俗的禮儀上,只單純地把所有心靈的空間用來緬懷他的父親,想起父親過去跟他說的話,以及他跟父親相處時的點點滴滴,他知道這是他所能擁有的關於父親在世時留存的回憶及印象,他珍惜這過往種種,他要把它牢牢記住。

家中人群散去後,深刻的思念突然圍繞過來,抑鬱滿懷的心胸像是要炸開般,男孩哭了起來,他盡情地讓淚落下,用淚水洗滌他心中累積已久的抑鬱悲傷,母親開門問他怎麼了,他說:「沒事的,只是想哭。」母親會意地把門關上,留下男孩與他對父親的思念。

奮力哭過之後,男孩吸吸鼻子,用手抹去臉上的淚水,他環顧四周,企圖找出爸爸留在這房間中的記憶,他還沒準備好要與爸爸道別,在過去十幾年共處的時光中,每天都讓他意猶未盡。然而當父親知道自己的病情已到末期,他放棄積極的治療方式,選擇回家和家人共渡最後的時光。男孩將桌上的檯燈打開,上面有一落書,這是爸爸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跟他一起翻閱的。爸爸極愛讀書,愛到廢寢忘食,不知有過多少個夜晚,父親母親還有他,一起窩在閱讀椅上看書,間或天南地北地聊,爸爸說藉著書籍可以將我們生命的時間軸延長,讓我們認識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也可以讓我們的想像空間擴大,從天際的銀河到陸地海洋。

在爸爸的身體還健康時,曾帶男孩出去遊玩,他訓練男孩使用地圖與指南針辨認方位,他們在城市裡的街道巷弄中練習,也到山上練習。爸爸說:「等你長大了,要當兵或出國自助旅行,這地圖和指南針就派上用場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首先要找到當地的地圖,在地圖上先確認你現在的位置,然後拿出指南針辨識方位及你要去的地方,那你就可以邁開步伐走了。」

爸爸又說:「兒子呀!人生的旅途也是這樣,歷史及前人的經驗就是你的地圖,而你心裡的定見則是指南針,你要有能力去標示方位,做出判斷…….」

想到這兒,男孩還是哭,雖然有那麼多美好的記憶,雖然爸爸要講的話都在書裡頭了,但,他還是一個孩子啊!他在感情上還是想要有個依靠,就像過去一樣,遇到問題時,可以聽聽意見,心情不好時,有人逗逗他,這些是沒法取代的,於是,哭著哭著他睡著了。

也許是哭過,也許是太累了,男孩睡了幾天以來第一次的好覺,也不知睡了多久,在將要醒的時候,他聽到爸爸的聲音在唸著泰戈爾的詩句,他閉著眼,不敢睜開眼睛,怕一睜開眼睛,夢就醒了。爸爸的聲音繼續唸著他生前最愛的詩篇,……「是誰像命運一樣驅遣著我,是自我跨在我的背上。」「權力對世界說,你屬於我,世界把他俘繫在她的寶座上,仁愛對世界說,我屬於你,世界給他出入她寓所的自由。」1…..

「你不跟爸爸說說話嗎?」

男孩躺在床上,閉著眼說:「我怕我醒了,你就會消失。」

「我今天跟一個男孩有約。」

「真的?!」男孩睜開了眼,看到爸爸就坐在旁邊的椅子上,臉上泛著榮光,絲毫沒有病痛的樣子,男孩好高興,但最高興的是,爸爸不再為生病所折磨,那對他而言是最痛苦的事,比失去爸爸___還痛。現在,他又像以前一樣(那時爸爸還沒生病),纏著爸爸問東問西:「爸爸,泰戈爾說『世界啊!當我死了,請給我在你的靜默中保留一句話,我已愛過了!2』」男孩又問,「爸爸,如果泰戈爾用愛來做一生的結語,那愛是很重要的囉!」

「是啊!是很重要。」

「爸爸,我知道你愛我,我也知道我愛你,這是很自然很簡單的事,為什麼泰戈爾說得好像很沉重又很複雜?」

「這是因為我們彼此間的愛很單純很純粹,所以我們愛得很自然,但人間的愛有時背負著太多的承諾與期待,所以顯得沉重。」

「愛就是愛,為什麼有期許與期待呢?」

「對啊!愛就是愛,我認同你的想法。」

「爸爸,那你對我有什麼期許嗎?」

「說沒有,也不盡然,但爸爸的心願是期望你能找到快樂的途徑。」

「喔,依目前的狀況看來,我可能得努力點。」

父子倆笑了起來,渾然忘了經歷生離死別的痛。

「如果你的快樂是依附在別人或外在的事物上,那麼外在的人事物一旦變化,難免會受影響。所以啊!爸爸希望你找到自己的快樂途徑。你記得爸爸跟你說過,中國古代有一個儒生叫顏回,他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對啊!他怎麼可以吃那麼簡單的東西還這麼快樂?我有時也會想吃漢堡和炸雞。」

「那麼你的快樂就受漢堡和炸雞控制囉!」

「也不是啦,說得好像我是受牛和雞左右一樣,」男孩假裝生氣,「那,爸爸,你找到你快樂的途徑了嗎?」

「每個人的快樂途徑都不同,所以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而不是向外尋求。別人喜歡的,未必適合你,你要找尋你自己的,而且,就算是爸爸喜歡,也不能強加於你身上,充其量只能說跟你分享。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趟發現之旅,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發現自我,所以,爸爸的快樂路徑也只有透過自己才能發現。」

「我知道了,爸爸的快樂就是種樹。」

「喔,被你知道了!」

「那媽媽的快樂就是做菜給我們吃囉?」

「做菜是不是媽媽的快樂,爸爸不知道,這你得去問她,但天下的媽媽們有可能為了愛她的孩子丈夫而犧牲自己的時間和自由。」

「所以犧牲是一種愛囉?」男孩帶著一點疑惑地問。

「犧牲、奉獻、憐憫、同情、惻隱之心都是愛的行為,並不是愛的本身,愛也會拒絕,」父親停了一下,繼續說,「有時,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給予。」

男孩無限憐惜地看著他的父親,從沒有這麼深刻的體認,自己的父親其實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在過往的時日裡,父親的哥哥因為做生意失敗,向父親周轉大筆的金錢,但因為沒有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失敗,也對親人朋友放出錯誤的訊息,導致大家的損失,當伯父再次地向父親要錢時,父親拒絕了,雖然痛苦,也還是拒絕,他理解父親說的,「拒絕有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給予。」他也理解,他的父親其實還是很愛他的兄弟,並不因為他兄弟的錯誤行為而不愛他。父親在事隔一年後,曾對這一件事評論說:「……他不明白,他缺的不是錢,他缺的是一顆深刻反省的心。」

「不管別人怎麼說,」父親繼續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給予,別讓自己的給予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詩人說『….有些人快樂地給予,那快樂就是他們的報酬。有些人痛苦地給予,那痛苦就是他們的洗禮。有些人給予,卻不知給的痛苦,也不尋求快樂,給予不是出於道德觀念。他們的給予就像山谷中的長春花,在野地裡流露著芬芳。…..3』」

「爸爸,前陣子看電視啊!有一個商人,把繼承來的中國古董捐出來。因為那些古董是很值錢的東西,所以他的親人很不諒解他,甚至他的長輩,兄弟姐妹都無法認同。但事後,知道這件事的社會大眾都很稱許他,因此,他的親人也改變原先的想法了。爸爸,為什麼會這樣呢?一開始不認同,後來又改變。」

「兒子,你要記得,變來變去是大部份人不變的地方,這就是人啊!」

「爸爸,好困難哦,甚麼是變來變去是不變,你只要說大部份人的想法都是變來變去的就好了。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清楚且一致的想法,也就是你說的“定見”,對不對?」

「不錯嘛!兒子,你已經能舉一反一了,爸爸很高興,因為你已經不僅是我的兒子了,還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地聊天了。」

「爸爸,有一件事,我得向你承認,我這學期的成績不怎麼理想,但我跟你保證,我以後一定會加倍地努力。」

父親笑著說:「不要輕易地保證,你要很謹慎你所說出來的承諾。你說你要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是值得嘉許的事,但爸爸想以過來人的經驗跟你分享___爸爸認為有一件事在你的學習旅途上比學校的成績重要,那就是從學習中發現自己。成績不好,不代表全部的能力就該被否定,但,你一定要努力找出自己的天賦與才能。不要讓考試決定你的人生,不要讓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來決定你的前途,甚至幫你訂定所謂的成功指標。每個人的努力與成功應在每個人的不同情況下由自己來界定。所謂的成功,每一個世代的認定都不同,所以它不是一個普世標準。古代的中國人要子孫『立德立言立功』,這是他們認定的成功,但在商人的家庭可能又不一樣。或許有人認為賺很多錢算成功,但,再等等看,或許一陣子後,又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事物的本質,才不會被它迷惑。」

「兒子呀!」父親看著他,無限深情地說:「今後有什麼問題,或遇到難過的事,你可以到森林,到山上,到河濱,到野地來,因為在自然裡有我。我用風來撫摸你,用雨來洗滌你,用野地的蟲鳴催你入夢,到自然裡來找我,這是你我的約定。」

聽父親這麼說,男孩想起過去父親帶著他及母親到野外、到山上露營,他很感謝父親把他的快樂分享給他。山上的清風明月或滿天星斗讓他莫名地感動,而恣意地躺在箭竹叢上曬太陽的快意,也是平生第一遭,這些都是他人生中寶貴的經歷,他一輩子也不會忘。想著想著男孩覺著一點睏意,瞇著眼,又進入半夢半醒中,夢中他聽見父親低吟著:「……金剛也,以其堅硬不屈恆常不變者稱之。然,人之心,固可使其如金剛乎,恆常不變,一如天上之指路星,…金剛者,於天地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心,於世間人心變異的邏輯透徹清晰。因為了解,心可使其如金剛,因為了解,於世間萬象所以包容。……」

早晨的陽光射入房中,男孩從自我的夢幻中醒了,昨日喪禮後的悲苦與徬徨,現在已一掃而空。或許是因為陽光的關係,也或許是父親給他的愛,他就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心靈充滿力量,對周遭的敏感度也在提升。他環顧四周,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他看到母親的痛苦了,想到她在這段時間裡,又要上班又要照顧爸爸是多麼辛苦,而自己在過去的時日中竟沒有注意到母親的痛苦。因此他早早地起床到廚房裡弄了一個豐盛的早餐,心下決定日後要好好照顧母親及自己。在早晨的陽光中,男孩迎向母親,臉上堆滿了笑容,說了聲:「媽,早安!吃早餐了。」


註1:「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第173首,及第93首。糜文開主譯,三民書局印行,中華民國六十六年五月,第九版。

註2:同上,「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第278首。

註3:出自「先知」一書,論「給予」篇章,紀伯倫著,施一中譯,金楓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