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潘卡吉‧米什拉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一書,認識了梁啟超。次地閱讀梁任公的著作,"歐遊心影錄",書中所述,乃梁一行人遊歐時,正當1919年歐戰方止,歐美各國以及日本在巴黎舉辦和會,並為世界和平之故,籌設國際聯盟。
一次大戰乃過去數百年間,歐洲各國紛紛擾擾的延續。在那個年代,世界正站在一波浪潮上,繼西葡在世界的探險,將亞洲的製造業、農特產圈與歐洲市場串連起來,荷蘭借資本主義的理念及營運模式,擴大貿易層面,後來,英國也加進來了,這個後起之秀,更有其深謀遠慮的優勢,他是政治上的老狐狸,光榮革命兵不血刃,從此在各種權謀、和議、妥協中謀出路,現代很多關於經濟、政治、人類學、社會學等等著述,英國皆是大宗。做為大英帝國政治的延續,我們在美國十三州、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埃及、南非….(族繁不及備)看到其統治的影子,參看尼爾.佛格森「帝國」一書,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十七章「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英國的強大,與崛起中的「德意志帝國」、老貴族「奧匈帝國」及沒落帝國「奧圖曼帝國」,有了利益衝突,英國甚至圖謀分化阿拉伯世界來蠶食奧圖曼帝國,這就是一戰的背景。
梁啟超在1918年底,組一個七人小組,從北京出發,兵分二路,一路走太平洋大西洋,另一路走印度洋地中海到歐洲。他以一個記者採訪團,而不是外交使節團,觀摩了這次和會,並與各國的與會者以及記者們做觀點的交換研討。這是那時候的中國士子們,念茲在茲一心想望的事。梁做為一個開放胸襟的政治思想家,他的高瞻遠矚穿透了整個和會的議題,每一個國家政治人物的心思意念,人類世界的巧取豪奪,各國政治人物為公又不能忘私的困境(威爾遜十四條),娓娓道出。並為後來世界的走向,將面臨的困境,做一鋪陳。
文章末段,講到「國際勞工規約」的出爐,英國為扭轉在遠東的貿易逆差,發展了機械工業,大量生產大量製造擠壓到了全世界大多數人的工作機會,也改變工作生態,很多的小說,狄更斯及雨果(都是1800~之後的作家)寫到在工廠工作的女工及童工的悲慘境遇。凡此種種激發了另外一種政治勢力出來,他們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主義與社會政策,梁在此說明這兩種主義與政策的差別,一個比較激進,後來的共產主義屬之,一種比較平和,也就是福利政策、勞工政策的起源。
為什麼這些歐美日的政治人物那麼看重這些「國際勞工規約」,因為勞工在全世界已形成一股勢力,他們明白歐、美、日各國的政治勢力,代表的是資本家的利益,是掌權者貴族的利益,這些人藉著忠貞愛國的名義,甚至發動戰爭,促使平民為他們打仗,其實保護的是他們的利益,世界人民、勞工有了這新的領悟,於是他們建立了聯盟。歐、美、日政治人物知道勞工聯盟的利害,在自己國內放火,這還了得,於是梁啟超說,為了防止橫裂,而有了「勞工規約」。
讀梁任公的「歐遊心影錄」,我們明白現今世界的走勢,也就是過去的延續。讓我感覺興味的是,文章的一開始第一章第九節,論及歐美「思想之矛盾與悲觀」。今天的世局,其實當時的思想家已經預見了,當然梁啟超和孫文也預見了,所以他們都說不可對中國的思想妄自菲薄,仗打得好不好,國力強不強是一回事,要像中國這樣人口繁重的國家,還能求秩序與發展,這是各國的政治人物都將面臨的大問題。
文中有一段,頗妙,把它摘錄出來,「凡一個人,若是有兩種矛盾的思想在胸中交戰,最是痛苦不過的事,社會思潮,何獨不然。近代的歐洲,新思想和舊思想矛盾,不消說了。….如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矛盾,社會主義和國家主義矛盾,國家主義和個人主義也矛盾,世界主義和國家主義又矛盾。…..我們到歐洲以來,這種悲觀的論調,著實聽得洋洋盈耳。記得一位美國有名的新聞記者賽蒙氏和我閒談 (他做的戰史公認是第一好的),
他問我:”你回到中國幹什麼事,是否要把西洋文明帶些回去,?”
我說:”這個自然。”
他嘆一口氣說:”唉!可憐!西洋文明已經破產了。”
我問他:”你回到美國卻幹什麼?”
他說:”我回去就關起大門老等,等你們把中國文明輸進來救我們。….」
短短千字文,無法述及梁公思想萬一,還是親讀其文,才能望其妙。
短短千字文,無法述及梁公思想萬一,還是親讀其文,才能望其妙。
看了梁啟超的文章,我了解,思想要高妙,先得讓自己多看多想,要能理性論證,置身於一種超脫之境,我雖不才,卻僅懂得不妄斷妄議,或許置諸今日,這也能夠算是一種美德了。
寫於觀察美國總統大選之時,「美國會選出一個過激派總統嗎?」
參考連結:
大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