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漢娜鄂蘭 「真理無懼」 觀後感

影像取自網路

片子一開始,顯示了在那個時代,阿根廷的狀況,老舊巴士,土路,然後一個人被綁架

鏡頭掉轉到美國,漢娜與她的作家朋友,一場關於感情的爭辯,這裡面顯示漢娜的態度,不因是自己的朋友,她就偏袒,就事論事。

漢娜與先生海因里希的對話,帶出納粹戰犯流亡阿根廷,最後被以色列綁去耶路薩冷審判的事件,漢娜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否合乎正義。其實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的流亡是經過很多國家協助的,德國義大利、還有教廷,而他最後的停駐地阿根廷,是一個天主教國家。基於漢娜的猶太背景,以及身為一個政治理論家,她表現出對這個事件的關心,並向紐約客雜誌申請採訪。

紐約客雜誌社的場景,漢娜的採訪申請信在紐約客的部門會議上被激烈地討論著,一如我們的了解,這些媒體們一開始在意著漢娜•鄂蘭的立場問題,當然,她的學術背景及過往的出版著作也在考量當中,還關心她的交稿速度,唯一不被討論的是真相與真理的探討,如果論述別有新意,能激起社會大眾的關注,那又另當別論,當然也要評估一下風險,別惹禍上身,這就是媒體的態度。

漢娜與先生私下的晤談,因為漢娜的猶太裔背景,在德國及法國被納粹迫害的過往經歷,先生表示出擔憂,漢娜對於在集中營的生活是有深刻體驗的。耶路薩冷的審判在1961年,已是二戰後16年了,這年漢娜55歲,她表示錯過1945~1946的紐倫堡審判,不願意再錯過這次了。

關於戰後隨即發動的紐倫堡審判,在美國也持續引發爭議
正如Biddiss所指出,「……紐倫堡審判繼續困擾著我們……這同時也是一個關於訴訟本身缺陷與優越性的問題。毋庸置疑的缺陷必定會繼續動搖它的合理性。」….引自維基百科

畢竟歐陸的戰爭,有其歷史淵源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國與國之間的較勁,不論戰勝或戰敗,誰能說戰勝者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針對戰敗國的欺凌與屠戮,就跟古代戰爭一樣,是不符合人道精神的,參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 漢娜•鄂蘭簡介
維基百科 阿道夫•艾希曼簡介

紐倫堡審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

終其篇,漢娜和海因里希都是用在德國受過的思想訓練去思考的,對話中重要的字眼也習慣用德文。然而,一個有著豐富思想訓練的國家,一個曾經孕育馬丁路德這樣一位勇敢的批判者的民族,再一次地,漢娜鄂蘭用自身的經歷及她所受過思想訓練,對戰後的納粹黨徒做成人類歷史上一次精采的論述。而且她提高了層級,把納粹與猶太人之間的恩怨,轉變成納粹思想與全人類。

在什麼情況下,為什麼希特勒會做這樣的種族清洗?其實深入了解,納粹對付的不僅只猶太人?還有其他在歐陸的少數民族,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吉普賽人。

根據維基百科納粹定義,”…納粹主義並非一個嚴格定義的意識形態,而是二戰前德國境內一部份政治觀點的集合:極端愛國主義、種族主義、優生學、極權主義、反共產、反同性戀、反猶太、第三位置。…”以及”…納粹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不同點還包括,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包括了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並在政治上實現極端愛國主義和獨裁政治。…”

這裡我要提出的說明是,如果艾希曼只是因為他的平庸被判了死刑,那麼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該被判死刑了,只是機會沒有降臨罷了,若果,我們該為我們的平庸而深感顫慄呢!慶幸自己沒有活在那個時代。大屠殺事件也不是德國納粹所特有,世界上其它的強權,誰能說他們的手上沒有沾著其他弱勢民族的鮮血呢?艾希曼的死只是順應著猶太人的憤怒,變成猶太人洩憤的工具罷了。

連海德格這樣精於思考的學者,都會加入納粹,我們又怎麼能批判艾希曼呢?

但就算海德格加入納粹,我們能把他跟邪惡畫上等號嗎?連貝多芬也曾以音樂慶祝拿破崙解放了歐陸人民,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也曾盛讚拿破崙,但世局的變化,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世間人的評論總是在,被證有罪的,就把他()或它(事件)往死裡打,然而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地去否定一個人,或一件事,而不去顧及他的多面性。我的想法是,沒有人喜歡作惡人,也沒有人喜歡故意去做惡事,(何況所謂的,有時還是事後定義。)我認為找出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事件」,比定罪或洩憤重要,因為它避免著我們,下一次的犯錯。

納粹的崛起背景,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威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歸罪於猶太人的陰謀,並且借刀刺在背傳說,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引自維基百科「德國歷史」

可以說,一戰後做為戰敗國所背負的巨大賠款,和經濟大蕭條刺激了納粹黨的崛起。

說起戰爭,有時很難說它是全民的意願,但自己的國家戰敗了,就要跟著受苦和賠償,在我這個普通老百姓來說,還真有著不服氣啊。撇開被入侵的狀況不提,你那做為入侵者的國家,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呀!是全國老百姓的嗎?還是代表著國家內部利益集團的利益?上層階級爭利益,要下層階級去受死,還打到別人家裡,怎麼樣也說不過去。

回頭,我們再說漢娜描繪她到了美國的感覺,天堂,她說。二次戰後,美國也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知識分子前往,那裡曾一度代表思想解放者的天堂,各國精英雲集啊!然而,在爆發華爾街的誠信問題,又全球各地,戰爭紛擾國家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這也讓我們反思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的美國,有著什麼樣的差別?

影片中的對話,…..邪惡不可能同時平庸且具根本性,邪惡只可能是極端的。從來不具根本性的,只有善才能深刻且根本。….
這段話不知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劇中交代不夠詳細,我的解釋是,邪惡不是只根著於特定的平庸的人,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以色列….都有可能存在,不管任何的說法,一旦走上極端,就有可能是邪惡。(這讓我想起吳哥窟,印度教裡的善惡拔河石雕,真理總是存在於不斷地拔河中,任何的偏執激情,都讓我覺得可怕…),唯有善,才是深刻的…???

劇末有一段漢娜與朋友漢斯在課堂上的辯論,或許這也是德國知識分子當思考的,猶太人漢斯眼中的德國知識分子,….高高在上,瞧不起猶太人的一群人。….

維基百科 海德格簡介

維基百科 納粹主義

德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