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女王 (The Queen 2006) 觀後感


2006年的影片,今天才有緣得見。本片的譯名雖然有一說是黛妃與女皇,實際上影片的故事卻是從黛妃死亡後才開始

影片開始,是英女皇與她的畫師的一番對話,畫師承認在新近的選舉中,他沒有投給改革派,因為「英國已經失去很多優良傳統。」

新與舊的拔河。新的價值觀與舊的價值觀。深刻的思考與膚淺的論調。都可以在這個時代大鳴大放。

話說新首相布萊爾甫上任,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美麗的黛妃,在巴黎某地下道車禍喪生了。黛妃在巴黎出車禍後,英皇室以黛妃已是下堂妻,與英國皇室沒有正式關係為由,一切都由黛妃的親人來處理黛妃的後事為宜。但人民不接受美麗的王妃就此離去,他們心中懷念她,希望王室出面給王妃辦一場盛大的葬禮。

於是媒體反映了民眾的渴盼,或說媒體製造了皇室的壓力,在媒體不斷地報導下,白金漢宮外的鮮花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對布萊爾來說,把黛妃的喪禮辦好這件事也是新首相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首相是人民選出來的,給人民辦事是他的第一要務,於是其他的內政,外交,改革事務全停下來,發表演說及協調王室出來表態是主要的事。全國陷入失去黛安娜的悲戚,因為他們失去追逐的目標。過往,媒體一天到晚為老百姓追逐黛安娜的新聞,黛安娜出席了什麼典禮,去哪兒渡假,做了什麼發言,有什麼行程,她的快樂,她的悲傷,以致於這一切的追逐導致了一場嚴重的車禍,也導致了他們熱愛的王妃因而死亡。

為了表示對死去王妃的敬意,甚至更改過去的禮法,白金漢宮降半旗,即便國王死了都不曾降過半旗,但有民眾透過媒體反應,應該降半旗,首相也表示王室應該配合。過往,相對於已逝王妃的擁抱媒體,王室向來拒絕媒體,拒絕八卦,拒絕小道新聞,甚至因此與王妃不合,社會的輿論一直傾向王妃,也檢討王室的價值,甚至檢討王室每年花了多少錢。因此各種嚴厲的批評也隨之而來,大有要把白金漢宮的主人掃地出門的態勢。

本片的主軸帶出了在今天的時空背景下,在資訊訊息迅速傳播下,在媒體的操作下,藉由民意調查的伎倆,皇室成員不得不配合政治人物上演一場人民想看的戲。他們(政治人物與王室),每天都是看報紙頭條做出反應,那麼是誰在主導國政?今日,作為公眾人物的代價,便是犧牲個人的隱私,皇室家庭所犧牲的,甚至是整個家族的隱私,藉由傳媒迅速的傳遞,各種不當的發言,甚至惡意的言詞也可以被傳遞被放大。劇末,女王對首相所講的一句話更發人深省,意為今天發生在我身上的,有一天也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而且誰也不知道它是怎麼發生的。

世界潮流變了,過往人們的含蓄,優雅,教養,禮貌,責任,先公後私的精神….,這些傳統價值似乎也淹沒在時代的潮流裡了。幸乎!不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