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從歷史中反思

2008年,日本NHK大戲,篤姬上演。篤姬的故事背景是19世紀後期幕末過渡到明治天皇時期的故事,這齣劇讓我們頻頻探討著,同樣的時代,都是外強環恃,都是政權動盪,都是古老國家,日本最後以少許的抵抗走向君主立憲,並發展出明治維新的改革時代,國家維持統一,精緻文化(貴族文化)得以保留,文人讀書人的思想得以跟西方接軌,整體國力是往一個正面的方向移動。

反觀中國,雖在國父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改革未果,發動十一次革命推翻滿清,但中國最後終還是走向分裂。是的,國父推翻了滿清,但中國旋即陷入分裂,國父多次辭去總統大元帥職務又就任大元帥討伐叛逆,未竟成功,留下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也留下了一個分裂的國家。當滿清政權垮台時,反賊四起(或說革命軍四起),攻垮各地方政府,原屬滿清的地方官吏有的被處決或屠殺,有的則因掌握武力而成一方霸主,整個社會陷入一個沒有法治的時代,然後才有先總統蔣中正北伐統一中國的事。統一之後如果沒有外強環立的話,照理說中國的新政權將于焉誕生。但是外強入侵,內部分裂鬥爭,中國一路走得很辛苦,老百姓更苦,遑論文化的破壞。

但是為什麼?日本是那樣,中國是這樣。比較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法國推翻王權後的血腥鬥爭,蘇俄帝國也是,一個龐大帝國倒下後的塵煙四起,生靈塗炭,百姓遭殃。相較當時其他較能和平過渡的國家,能有較好的發展,較穩定的社會,然而為什麼日本能,歐洲的一些王國能,為什麼中國不能。而且法國大革命發生在17891799,他後續所衍生動亂大家有目共睹,我想當那個時代稍微有知識見解的人都應知道,推翻一個政權所帶來的後果,和平轉移才是上策。但中國還是進入了分裂,我不是歷史學家,無法去分析這一切前因後果,無法理解這一切的來龍去脈,但是,我真的不能理解嗎?我是中國人,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文化至少我是懂的。

從維基百科的人物事件查詢,可以歸納出來,慈禧太后是很懂宮廷權謀的人,自己的兒子不幸早死,也沒有善待妹妹的兒子光緒皇帝,她統治中國的方法是沿用家天下的方法,即維護皇族貴族的利益,她不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但不幸的,她卻站在這個位置,是誰給了她這個權力,如果沒有支持她的人,她也不可能穩坐這個位置,這些鞏固慈禧權力的人,也是能從這個權力體系謀求好處的人,這些人是誰?

孫中山先生,廣東鄉下農村出身,因為有親戚在檀香山(夏威夷Honolulu),就被帶到那裡就學,青年時的孫先生,熱情,有理想,慨然有報國之志,但那時的海外學子,在先進的國家就學後,都有改革中國的志向,魯迅、秋瑾都是。孫先生從海外募資,爭取國際友人支持,所得資金挹注國內黨人革命,直到黃花岡辛亥革命發生,國父孫中山先生都還在海外,依孫先生過往的實際經歷,孫先生可以說是一位思想家,革命者,或是外交家,但不是軍事家與政治家。當中華民國成立,面對軍事與內政的問題,孫先生無力解決,想引入外援,結果是引狼入室,甚至被架空,如果大總統大元帥不是他想做也無力做的,(幾次請辭),那麼誰是合適人選?又他為什麼被架空,被誰架空?

出乎意料的,常被戲稱有大頭症的袁大頭袁世凱先生,他的資歷反是最齊的,眼光夠遠,新式練兵夠強,現在的國防醫學院是他創立的,他也建立了中國第一隻維安用的警察隊,由於能力夠好,功高震主,溥儀的老爸擔心將危及他兒子的寶座,請袁世凱回家韜光養晦,革命黨四出又再把請袁世凱回來,問題是袁世凱既不想打革命黨,也不想背叛清主,他說和談吧,革命黨忌憚袁世凱的新軍,還將大總統的位子虛位以待,就等袁世凱背叛清主來歸,這一段好像三國演義啊,但看看袁世凱怎麼做。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袁世凱於清末投身行伍,後隨軍赴朝鮮參與平定壬午軍亂,又在朝鮮甲申政變中指揮軍隊擊敗日本,後被清廷委以重任[6],回國後組建新軍,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總督、巡撫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當政時期積極發展民族實體經濟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用和平手段迫使大清皇帝遜位,是大清帝國的直接終結者,在他的襄助下,中華民國得以成立[5],並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但共和立憲政體的民國因事權牽掣造成的紛擾對積貧積弱、亟待發展的中國頗為不利,再加上當時的政局亂象[註 1]及部分中外學者力諫變更國體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袁世凱最終選擇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於1916建立年號為洪憲的中華帝國,未能成功。於同年66日逝世,受國葬禮遇,葬於河南安陽洹水北岸袁林[8]

袁世凱發表在「時報」上的政見 ,余之主意在留存本朝皇帝,即為君主立憲政體,從前滿、漢歧視之處,自當一掃而空之。尤有重大之問題則在保存中國,此不能不仰仗於各黨愛國者犧牲其政策,扶助我之目的,以免中國之分裂,及以後種種之惡果。

革命志士如鄒容者的主張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但滿清推翻後為免分裂,口號又變成五族共和。

如果袁世凱有資歷有行政經驗有能力有作為,有實力、有兵權,在他的協調運作下滿清也和平退位了,當時他的聲望確實也最高,那麼他就坐實大總統位置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刺殺宋教仁?為什麼還要登基做皇帝?

歷史過去,無法再倒回,但是歷史卻有很大的功用是在作為明鏡,過往我們有很多詩人及文人述及亂世子民的痛苦,但是以更高的角度去看這些統治者的施政問題卻是很缺乏的,礙於過往歷史寫作有成王敗寇統治階層的制約,是以真相常曖昧不明,但今天是個自由時代,也該讓其解密了。黃仁宇先生離開台灣去到美國研究中國歷史,其著述眾多,萬曆十五年一書中以某個時間點切入去看明朝滅亡的原因,其論點獨到而精闢,開啟國人以新觀點看歷史的思維。但是書籍終究有閱讀人數的限制,如能以NHK的方式拍攝歷史劇,將能裨益華人區人民甚多。讓人們能藉歷史人物反省自己分析時政如果所有的中華子民都能對歷史人物有精準清楚的認知那麼未來的歷史今天的時政也就無法再蒙蔽我們了,我們可以更理性地論政。很期待華人區的子民們能建立起這樣的思維,與理性分析的能力。

1835 葉赫那拉氏慈禧出生,1908年過世。
1836 篤姬出生,1883年過世。
1857~1860 英法聯軍
1859 袁世凱出生
1866 國父出生
1867 日本大政奉還
1860~1880 明治維新
1871 光緒皇帝載湉出生
1883~1885 中法之戰
1894~1895 中日甲午戰爭
1895 袁世凱小站練兵
18941月,孫中山回廣東香山縣翠亨村撰寫《上李鴻章書》,并開始籌劃北上天津請愿之事。
1895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8 611日開始戊戌變法,但是9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發動凌晨政變,清廷頒布訓政詔書,慈禧全面掌握政權。
1900 八國聯軍
1901 李鴻章過世
1908 光緒過世
1911 武昌起義
1912 中華民國誕生,在袁世凱的斡旋下,清帝遜位。
     袁世凱善後大借款引起國人爭議,滿清亡後府庫空虛,國家財政無以為繼。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 善後大借款是北洋政府不得不然之舉,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早已破產,熊希齡回憶當時,「南京庫儲僅餘3萬,北京倍之,不及6萬。」武昌起義之後,孫中山在回國前,就曾經找過美國、英國、日本等列強商洽借款事宜,但列強並不看好孫中山的政治資本而加以婉拒。孫中山回國後在有記者問他帶回了多少款項時,只好以帶回「革命精神」搪塞。

北京政府本來就已瀕臨財政破產的邊緣,一時又無法打開國內財源,所以只好向外國告貸,當時的第一個借款要求,是南京政府提出的,並不是北京政府。當時由孫中山主導的南京臨時政府仍在執行職務,其中就包括外國謀求借款。

1913 宋教仁被暗殺3/20,宋教仁主張內閣制,他領導的國民黨在中華民國國會選舉上大獲全勝,正要領國民黨議員北上與袁世凱談組閣之事,在上海車站被刺殺。
1915 袁世凱稱帝,又卸,1916年病死。中國政局進入動盪搖擺中。
1916 黃興逝世。維基百科 黃興事略
….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幾次「倒孫」風波中,黃興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堅定地拒絕名利的誘惑,其大公無私和忍讓顧全的態度,贏得了多數民國元老乃至於後世人的敬重。

往後,孫黃在1913年宋教仁案發生後,針對討袁的方式時再次有分歧,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走和平路線。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黃興在江蘇響應孫中山,發動起義。不久失敗。孫中山把這次失敗原因歸結於黨員不聽話,特別是黃興不聽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最後黃興並未加入孫中山當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而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在舊金山時他接到一些擁護者的來信,希望他另行組黨。黃興回曰:「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4]

1923 孫中山聯俄容共,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後,因無西方及日本的支持,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可能,引入外援改造中國國民黨、建立黨軍的政策。

1925 孫文逝世

1926 蔣介石誓師北伐

辛亥革命的背景

護國戰爭

善後大借款

袁世凱

李鴻章

孫文

黃興

宋教仁

袁世凱與孫文之誰偷了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