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存在於我們的相信中,還是真相中。為什麼歷史需要一再考據?因為寫史者從來不客觀。我們不僅需要懷疑古代史,現代史也諸多可疑之處。
紅樓夢裡,有一次賈府家宴,請來幾個女先兒說書助興,說的是鳳求鸞,沒記錯的話,又是西廂記之流,史太君在此破陳腐舊套,大戶人家的小姐,養在深閨內院,除了丫鬟數個,還有教養媽媽,怎可能有機會私會情郎,司棋私會表哥,被鴛鴦撞見,還是好姐妹幫她掩飾,最後不免死在這件事上,丫鬟不免,更不用說小姐們了,她們從小的養成教育更是嚴格。
然而小姐閨房即便是如此隱密,為何大家還是喜歡閱讀西廂呢?因為滿足人心的好奇與探密。
除了神秘的小姐們,還有什麼是書生們最愛探索的,沒錯,就是政事,以及牽涉政治的那一群人,這也是英國王室一天到晚被打探揣測的原因,因為它結合了兩者,更讓人好奇,以至英王室, 後來 乾脆開放皇宮接待平民,甚至拍影集,沒錯,好多套影集,不知道王室可以分多錢?
史家在寫皇室宮廷的故事時,最喜歡添油加醋,不信,最近美國拍的羅馬帝國,就是按塔西佗的版本妖魔化提貝里烏斯。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19世紀學者特奧多爾·蒙森在其著作《羅馬史》一書中,公開為提貝里烏斯翻案。他考證當時的銘刻、法律,重新塑造其「治國有方」的形象;而後來在克勞狄烏斯後期到尼祿當政時期的帝國才幹之士,也都是經過提貝里烏斯所提拔出來的。當代的羅馬史研究證明,與其說提貝里烏斯的惡名源自於他的惡政,更大程度上是源於史學家塔西佗的偏見。....""""
如果我們還是喜歡重口味添油加醋的史筆,那麼可能有個離真相很遠的歷史觀, 而這樣的歷史觀,無助於解決後代的歷史及政治上的問題。
浸淫在歷史中,也有一二十年了,我發現, 沒有加料的歷史 ,真相本身,更耐人尋味,因為它更貼近人性。 這也是紅樓夢讓人百讀不厭的原因, 因為,它更貼近真實。
在讀史景遷的中國史時,他會用他的史觀,也就是西方社會學經濟學道德觀...來看中國的社會,這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見解。譬如當乾隆盛世時,中國人以為盛世,而西方人看的則是人口暴增,遊民很多,土地的生產不足養人,以農地稅收為主的國家抽不上稅,抽不了稅就養不起維持治安的軍隊,...所以,中國永遠在治亂循環。而1798年,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就已經出來了。 歐洲紓解他們的人口壓力到美洲,澳大利亞, 紐西蘭...。 他們也與亞洲做貿易,賺取除了土地能獲得的利潤以外的金錢。 後來還發展工業革命與產業革命,大搞世界貿易, 連布匹都可以反傾銷以布匹為主要貿易出口的印度, 以致甘地後來要搞不合作運動,自己織布。英國在乾隆時,他們的稅收就已經超過中國了。
是的,中國的皇帝的稅率,相對於歐洲,相對日本,是比較少的,人民百姓在 王朝開始時,是相對幸福的,所以人口的繁衍也非常快, 成者,也是後來的敗者,沒有科學的輔助,這樣的統治法,是不及格的。
以這樣的視角,我們看看現在的世界趨勢,AI,都出來了,更不用說,農業工業的自動化,早已經對我們人類有了很多的影響,我們現在的好生活多虧於它,但是失去存在感也是因為它。
想想,就再想想吧!
馬嘎爾尼的日記
"""...馬戛爾尼在日記裡說:「清政府的政策和自負有關,它想凌駕於各國之上,但卻鼠目寸光,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
https://www.chinatimes.com/amp/hottopic/20160831003513-260812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454756
維基百科的清朝經濟寫得太簡陋了,陳雨露的近代金融史何時出來#$^&*()!%^😵😵😵😵😵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B8%85%E6%9C%9D%E7%BB%8F%E6%B5%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