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我就愛看紅樓夢,從兒童版的看到全文版的。雖家中長輩中略懂文章的總告誡我說,紅樓夢是邪書,最好不要看。但越是禁止,我越是好奇,總想著這位長輩到底看到了啥,為什麼說紅樓夢是邪書呢?當然我的好奇沒有在兒童版的書中看到。直到進了中學,也開始學著看一些明清的小說,儒林外史、老殘遊記、紅樓夢就這麼自自然然的看起來了。初初看紅樓夢時,總是自然而然的跳過某些片段,空空道人跟石頭的對話,警幻仙子的部分也不甚明,更不用說那首好了好了的歌了,誰怪,因為我也在「癡兒未悟」的年紀,這之後,隨著年齡漸增,每一次再重翻紅樓夢,總會有一些新的領悟,新的感嘆出來,紅樓夢的主軸已隨著寶黛之戀陸續移轉到其他各色人物上頭,是什麼品貌,會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有什麼反應表現,到後來,這賈母、寶玉、黛玉、寶釵、鳳姐兒反是串場人了,故事是藉由他們引導開來。
過往看過幾次紅樓夢的電影版及連續劇版,但總不對味兒,因為有了看原版書的經驗在先,總是難以再融入其他影劇版的視覺效果。先不講這人物品貌,穿著用度的講究,僅大觀園賈府宅邸的情景,就很難以視覺風景再現,尤其現代化後的城鎮,要打造紅樓夢的場景不易,因為天際線都不同了。
但這次李少紅導演所導的紅樓夢,真真是個奇蹟,一幕幕場景在她運鏡下,道出了一個熱愛紅樓夢,被紅樓夢深深感動者心中的底蘊,我想李導演本人浸淫在紅樓夢的年日應是不少,否則很難拍出這麼對味的紅樓夢。
演員以崑曲的扮相,配音以崑曲的樂音搭配紅樓夢的劇情演出真是絕配,這是李導演的創作,但我想也不是完全沒有來由的,幾齣讓寶玉黛玉心蕩神馳的戲曲莫不是出自它?用它來烘托小兒女戀愛的癡醉豈不合宜?貫串全劇裡的琴音及輕輕喟嘆更是神來之筆,殊不知,年長後,每每重讀紅樓夢,心中總有這輕輕的喟嘆,可不是嗎,這就是紅樓人生。
拍黛玉魂歸恨離天的那一場景,我哭了,從前看這一部份時,總是很快看過去,一方面是續書的文詞不對味,一方面是人物的性格仳變,前後不搭。史太君這麼個老太太,最是憐老惜弱的,不管對劉姥姥,對黛玉,她都很照顧,賈赦強娶母婢,她也能周全,何以在八十回後會出冷言冷語。但在本劇中拍攝寶釵新嫁,黛玉死去的那一幕,尤其飾演史太君的周采芹情真意切的演出,真真是言語在此都是多餘了。
全劇中所展現的精緻器物,不知出於誰的手筆,光是妙玉所私藏的飲茶器物,就讓人驚艷。過往看日本大河劇,講述幕府將軍家或天皇的戲劇,總把日本的精緻文化拍得很細緻,是我看過的最美最不著意的日本文化行銷。我相信去日本旅遊的人,不免會去買一些精緻的小玩意兒,也會去西陣織逛逛。日劇的行銷功力自不在話下,我想2010的紅樓夢劇在這方面展現的功夫也不多讓,原來中國也曾有這麼美的器物文化面。
曹雪芹是以文字來描繪紅樓人生,至於影像樂音,書中所不能盡述的部分就靠戲劇導演來詮釋了。藉著現代的科技發展,人心裡最複雜的那一塊,甚至太虛幻境都可以影像描摹,這是過往的影劇很難表現自然的部分。新版紅樓夢始之以出人意表,繼之以令人驚艷,成之以動人心肺,實是一部好戲。一部好戲不是模仿前者,不是一味忠於原著,(何況120回紅樓夢,還有40回是高鶚續篇呢?)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導演也不算什麼了。導演應該要有他想要呈現給觀眾的導演眼中心中的紅樓夢,我們要看的是這一塊。
紅樓夢這一齣大戲,以後一定會有人再拍,就像我們現說新版,以後會稱2010版,如果要求每個導演都要拍成一樣,拿著新舊作比對,那麼還不如不拍的好,不是嗎?